青年话题丨AI成背单词搭子,梅德明:在算法时代,要做有想法的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 吴恺/图、视频
一背单词就abandon(放弃)成了Z世代和α世代群体中一个共同的自嘲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借助AI工具辅助语言学习,AI成了他们的背单词搭子。近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及海外合作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梅德明,解码AI+语言学习的机遇与挑战。
和AI搭子日背400词
树叶要在树上才有生命
从生成修仙小说到AI绘画辅助记忆,年轻人正用创意与技术打破传统学习模式。大三学生广森是最早尝试AI背单词的学生之一,专门在“努力的广森同学”账号分享他的学习方法。
他最初是在备考研究生考试时发现背单词效率不高,“一天只能记住五六十个词,而且容易忘”。后来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AI,开始尝试将不认识的单词输入AI,并让其生成一个包含这些单词的小故事。
“我会指定一个类型,比如修仙玄幻或者言情小说,然后让AI帮我写一篇短文。”他说,“这样不仅能记住单词,还能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用法。”现在,他每天能背诵400个单词,效率比以前高了很多。
大四学生王桐也是AI背单词的热衷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自己考研的目标是教育学下设的未来教育研究方向,因此一直关注并探索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手段。AI背单词,便是其中之一。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用AI生成的单词记忆图卡。“我习惯让AI 先造句,再生成图片,把单词和画面结合起来,将抽象的单词具象化,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记忆效果特别好。”
对于年轻人使用AI背单词学语言的现象,梅德明教授给予了积极评价。他认为,AI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记忆状况调整学习材料和任务,这是传统学习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在人与工具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工具也为教育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新气象,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AI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单词就像是一片片树叶,而树叶要在树上才有生命。如果只学词汇,就像树叶会被风吹走,并不能为我们遮阴挡雨。”梅德明表示,脱离语言生活的环境孤立地教、孤立地学、孤立地考,会使语言点成为没有树枝的树叶,没有树根的树干,没有树冠的树梢。学习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是否真知其然也存疑,这不是有效的语言学习。
梅德明指出,词汇为基,汇词为重,用词为上。词汇数量是语言能力的基石,而汇词能力却是语言素养的关键。汇词成句、汇词成段、汇词成篇,表达意义,表达思想,表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跨文化语境下,在基于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开展真实交流,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是外语词汇学习和运用的旨归。
词汇学习并非仅仅是识记孤立的单词,掌握单词的拼读规则或拼写方法,而是通过学习和理解单词的形式、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关系,学会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词汇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建构人际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AI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虚拟语境,但最终还是要靠人去理解和创造。因此,在使用AI背单词工具时,学生应该注重词汇的语境化和系统化学习,避免陷入孤立记忆的误区。
冰融化后是春天
AI取代不了老师的理由
有意思的是,王桐和广森在接受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把AI和老师进行了对比。“我觉得DeepSeek是非常好的英语老师。”广森告诉记者,他在用AI学习英语的时候只要把阅读材料和做的题目喂给它,它就会真的像一个学生一样去思考之后才给出答案,而不是单纯拿着答案去讲解题过程。
对于这一点,王桐想得更细致、更理性。他认为,老师的作用是可以传递知识、因材施教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但当AI能做到知识传递和因材施教的时候,或许老师能为学生做的事情就变得更少了。
这不禁让人思考,未来AI真的能取代老师吗?梅德明用一个例子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当一道“冰融化了之后是什么?”的试题出现在试卷上,大多数学生都回答“是水”,但有一个学生例外,他回答“冰融化之后是春天。”AI在判卷的时候却判这个答案0分。“但这个回答才更像是有思想情感,充满联想、情怀和美好憧憬的人的回答。或许一个未来的文学家就在这时被扼杀。”
“人类的温度、冲动、联想和创意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梅教授认为,AI工具虽然强大,但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工具可以辅助教学,但是教育最根本的是爱的教育,让学生爱知识、爱技能、爱世界、爱生活、爱未来的世界,同时改变当下的生活方式,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未来AI与教育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对于语言教育从业者来说,或许难免要面临未来教育的新命题,那就是如何在算法时代,守护学生思想的生长。
梅德明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适应这一变化,不能把AI拒之门外,而是要掌握并运用好AI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的学习体验。最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为AI工具或者一些个人观点所左右,而是始终有自己的立场。
在算法时代
做个有想法的人更难能可贵
“AI不是替代者,而是同行者。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也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创造力。”正如王桐所说,在这个算法时代,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
广森对于AI的作用也有着清醒的认识:“AI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关键还是在于你如何使用它。如果你不会提问、不会设置场景,那AI也帮不了你。”
“这就好比当我们失去望梅止渴的感觉时恰恰需要反思。”梅德明表示,AI可以大谈特谈一切,但它没有具身感知,无法回答“你喝过葡萄酒吗?”这样的问题。
因此,我们当前的教育不能把学生培养为只有算法能力但是没有想法的群体,而是应该努力让他们成为掌握算法的同时拥有无限想法的人。
为实现这一目标,梅德明建议教育从业者树立教育的整体观,重视教学的整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进阶,尤其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非着眼局部。教育脱离整体视角会难以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原子观和整体观,更无法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比较思维、联结思维和拓展思维。
“在这个AI算法试图变成想法的时代,算法更加需要用想法来支配。如果算法脱离了想法,它就没有创造力,缺乏批判性。所以做一个有想法的人更难能可贵。”梅德明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