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观众超7亿人次,首份沉浸戏剧研究报告发布
2025-06-20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截至2024年底,全国沉浸戏剧类项目数量已超过3万项,每年观众超7亿人次,市场规模迈入千亿级别。沉浸项目的城市格局以上海、北京为核心正向全国扩散,Z世代已成为绝对主力消费人群。这是第二届数字人文智能传播论坛发布的《中国沉浸戏剧研究报告》所披露的信息。

《中国沉浸戏剧研究报告(2016-2025)》由华东师范大学沈嘉熠教授团队历时十年完成。报告显示,2016年登陆上海的百老汇作品《不眠之夜》开启了国内沉浸戏剧热潮,此后西安唐风主题街区“长安十二时辰”、上海大型沉浸式剧场《新和医院》等现象级项目相继涌现,为沉浸内容创新提供了生动范例。

报告披露,目前全国沉浸式戏剧类项目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2024年1124亿元人民币。上海是沉浸式戏剧的最重要的阵地,著名项目包括《不眠之夜》《SAGA光明之城》《三体·引力之外》《消失的法老》和《超沉浸制造局》等。这些项目的体验者基本上都是95后Z世代。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喜欢时尚和尝新,并且具有一定的消费实力,他们撑起了整个沉浸式戏剧产业。一些专家指出,中国沉浸戏剧正从舶来模式走向本土IP出海,有望成为文化出海的新引擎。这一首创性研究成果也为文旅融合、文化出海、新质生产力布局等相关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届数字人文智能传播论坛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数字人文学会联合主办,以“戏剧影视X.0:数智驱动的学科交叉与新文科建设”为主题。除了《中国沉浸戏剧研究报告》,与会学者尤为关注人工智能在戏剧创作方面的作为和影响。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教授在发言中提出,因为人工智能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已成大势所趋,所以戏剧人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要“像熟悉艺术一样熟悉人工智能”。他呼吁广大艺术创作者主动掌握AI工具,积极探索人机共创的边界,为戏剧影视创作开辟新路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则从教育教学角度分享了AI融合的多场景应用实践,包括利用AI辅助剧本创作训练、角色表演模拟等案例,展现了智能技术与戏剧教学深度结合的新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影视创编中心主任刘弢介绍了其团队正在探索的“生成式蒙太奇”创作范式,并展示了AI在自动剪辑、剧本协同创作等实验性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了影视创作的想象空间。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持和组织统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系主任钱春莲副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人工智能已经嵌入传媒教育的各个环节,如何创新善用、持续学习AI技术是每个人面临的时代课题。钱春莲的观点代表了与会学者的共识:只有积极拥抱智能时代的技术变革,不断提升自身的数智素养,人文艺术工作者才能更好地驾驭新工具,为传统文科注入新的活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