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千年历史越发清晰起来,《上海六千年》引起学界关注
2025-06-26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上海的六千年历史,在《上海六千年》这本书里已经说清楚了。其中很多史料本身就是“实证历史”的一部分。“《上海六千年:海纳百川的文明之路》国际出版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上海的悠远的历史在学术界的不断讨论中逐渐清晰起来。

过去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地区。其实按照“满天星斗”说,全国各地有很多文化璀璨星光一样,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上海的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便都是这些星光中的一点。与会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认为,上海地区从马家浜文化到良渚玉琮的传承,有力印证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文明对话。例如,崧泽遗址出土的玉玦与东北亚玉文化圈存在关联,广富林文化中粟作农业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

《上海六千年》作者之一、上海文史馆馆员、历史学家熊月之认为,书中系统梳理了上海6000年文明的连续性,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等阶段娓娓道来。“我们强调这一时段界定,并非单纯拉长历史轴线,而是基于双重时代背景。”熊月之说,“一是1949年后,上海博物馆等机构主导的大量考古发现,为研究提供了实物支撑。二是上海的空间格局也与国家发展战略密不可分。在100多年前谈上海,不可能把松江包括在内。如果没有1958年国家把江苏10县划归上海,那上海的城市面积仅有600多平方公里,它的体量不可能达到今天的6000多平方公里。”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表示,《上海六千年》凭借考古实证,清晰呈现并阐释了包括上海地区在内的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进程。上海自古以来就是长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汇枢纽,多元文化在此碰撞、共生,逐渐塑造了开放包容的城市基因。

中国航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顾宇辉认为,《上海六千年》深刻揭示了上海港口文明从唐宋青龙港到现代国际航运中心的千年发展脉络。青龙镇曾作为“东南巨镇”,依托吴淞江水网与隆平寺塔航标构建起航运网络,北宋时期的商税额便足以印证其“海舶辐辏”的繁荣景象。顾宇辉提到,元代刘家港崛起后,上海港在明清海运体系中持续积淀航运基因,最终在开埠后成功完成向现代轮船港的转型。这种“以港兴市”的历史逻辑,再次印证了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质。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编辑刘佩英表示,本书的出版是文汇报社、上海博物馆等努力的结果,亦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东方出版中心“中华文明新探索丛书”中的重要一部。鉴于本书在上海文化建设中的典范意义,将以书为抓手,进一步做好中华文明和上海城市精神的国际传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