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一群青年从上海踏上了抗日救亡之路,纪录片《重走父辈浙西抗战路》发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6月27日下午纪录片《山水铭刻——重走父辈浙西抗战路》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发布。该片力图通过访谈对话和图片影像等实地视频拍摄及历史资料,展现出80多年前那一代青年的正义、情怀、血性和风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当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一批不愿做亡国奴的上海青年,离开上海奔赴各地参加抗战,其中一些转道浙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纪录片即以1937年到1940年初的青年洪宝鋆、洪宝山、吴联膺(曾用名吴联英)、贾起、贾超、茹茄(即沈之瑜)、吴联翔等先后从上海赴浙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的足迹为行走记录的路线,以沿途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并立足浙西文化和教育抗战为重点结构全片。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民吴榕美作为纪录片主人翁之一吴联膺的女儿,为这部纪录片筹备了多年。在片中另一个主人翁沈之瑜(茹茄)女儿沈建华的推荐和帮助下,她研读了王国林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天目抗战》(上、下册),并以其中史实为蓝本,构筑了纪录片的10个篇章,分别为缘起、前哨、奔赴、坚守、奋臂、探究、巡演、戕害、牺牲和觉醒。
纪录片中的抗战青年在参加革命之前在上海都过着比较优越的生活。但抗战爆发后,日寇的暴行令他们义愤填膺,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毕业后放弃城市生活,奔赴浙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吴联膺在1939年上海美专毕业后,响应身为中共地下党员的同学洪宝鋆的召唤,与贾氏两兄弟贾起、贾超,还有后来辞去上海美专教职的茹茄(沈之瑜),以及吴联膺弟弟吴联翔一起,从上海出发,至宁波再金华,在浙西从事教育教学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这七位从上海出发的年轻人,返回时只剩下四人,他们几位年轻人的抗日救亡历程是当时历经艰险,沿途遭遇敌伪追杀,却前赴后继奔向浙西或取道浙西分赴各地参加抗战的500位上海青年的缩影。
吴榕美告诉记者,80多年前的这群热血青年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舍小家而为大家,义无反顾、艰苦斗争,甚至不惜付出生命。这样的情怀和精神永远不会褪色,并将对今天的青年人有重要的激励意义。
为了拍摄这部《山水铭刻——重走父辈浙西抗战路》,2024年11月中旬摄制组在浙西行程十多天,走进十个市县、二十多个点位进行外景拍摄,循着这几位抗日青年当年在浙西的迁徙路线,以在这些地方发生的事件和他们开展的工作,作为主要采访和记录的内容。
上海的外景中,开篇的对话选取在百代唱片公司原址拍摄在上海抢救性采访了102岁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女战士、当年上海中共地下党联络员赵衡,讲述她护送进步青年奔赴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故事。而上海淞沪会战的纪念地或遗址如宝山淞沪抗战纪念馆、四行仓库和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的历史素材及现场拍摄场景作为当时东南抗日前哨的背景材料,从而进入故事的各个篇章。
此活动由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文化委指导,静安区文旅局主办,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等多家单位给予支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