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声里看人格,跟着歌剧练瑜伽,高雅音乐还能这么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谁说古典乐只能正襟危坐地演和听?这个周末,上海民族乐团、上海大剧院都用高雅音乐玩起了新花样——民乐曲目,竟然用来表现年轻人中流行的MBTI性格测试,而上海大剧院高大上的剧院大堂,也摇身一变成了瑜伽练习场,报名的市民观众跟着瓦格纳歌剧练起了瑜伽!
一场民乐音乐会集齐16种人格
6月28日晚,上海民族乐团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玩了一场“音乐人格大冒险”。作为乐团2025-2026演出季中的一场,“IE之间-国乐中的MBTI”音乐会,用16首风格迥异的国乐曲目,带观众解锁了16种音乐性格。
音乐会由乐团指挥彭菲执棒。一开场的《将军令》就以ENTJ的霸气控场,铜锣一响,仿佛自带“都听我的”气场。紧接着,赵臻用笙演绎《云韶》(ISTP),冷静的音色里藏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二胡独奏《轻紫》(INFP)是整场的“文艺青年”,在卢璐的弓弦之间,随着爵士乐的旋律翩翩起舞。《思念》(ISTJ)像一位沉稳的长者,用音乐讲述家族记忆;而《挑山》(ENTP)则化身聪明好奇的创意鬼才,旋律里满是智趣交锋。
突然画风一转,四位打击乐手用马林巴敲响《马林巴圣曲》(ESTP),活泼跳跃的节奏宛如极限运动爱好者。《蓝色狂想曲》(ENFP)热情奔放中带着自由不羁,高雅吹奏的竹笛《飞歌》(ENFJ)则像位鼓舞人心的领导者,有使听众着迷的能力。
中场休息后,笙重奏《东方既白》(INTJ)像富有想象力和战略性的思想家,一切皆在计划之中。刘嘉的琵琶弹起《春江花月夜》(ESFJ),像那个总能记住你咖啡口味的老友,在细节里藏着最熨帖的关怀。《初心》(INTP)则像具有创造力的发明家,对知识有着止不住的渴望。李晨晓的阮独奏《丝路驼铃》(INFJ)神秘又治愈。
《良宵》(ISFJ)温柔而专注,时刻准备着保护爱着的人们。胡晨韵的唢呐《茶色》(ISFP)却调皮地玩起AI作曲,活脱脱艺术圈弄潮儿。《基诺舞》(ESFP)点燃全场蹦迪气氛,最后《共同家园》(ESTJ)压轴登场——这位“项目管理大师”用恢宏的和声证明:不管什么性格,都能在音乐里找到共同频道。
继《IE之间》后,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将于7月17日至31日开启第六轮驻演,以15场精彩演出续写国乐传奇。
瓦格纳歌剧和瑜伽在大剧院联动
瓦格纳三幕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即将在7月4日首登上海大剧院舞台。6月27日至29日,在这部巨制首演前夕,一系列别开生面的“瓦格纳歌剧瑜伽”特别体验活动于上海大剧院大堂拉开帷幕。这是上海大剧院与瑜伽生活方式先锋品牌Manduka的首次合作,也是剧院艺术拓展思路的一次大胆探索——将瓦格纳歌剧之中潜藏的精神世界,以身心练习的方式带入都市人的呼吸与身体之中,在沉静、律动与冥想之间,展开一段关于“艺术可触”的公共实验。
此次歌剧与瑜伽的跨界尝试,旨在打破观演边界,探索艺术社会表达的可能性。通过对瓦格纳作品哲学内核的生活化转译,上海大剧院希望向大众传达:歌剧,不是封闭在剧场里的远方声音,而是可以被感知、被体验、被转化为日常灵感与精神滋养的当代表达。而公众被激发的艺术感知力与精神创造力,正在构建一种全新的“剧院生活方式”。
本次“瓦格纳歌剧瑜伽”体验面向大众免费招募,以歌剧的经典三幕结构为灵感内核,共设计了三天五场的主题课程,分别命名为“前奏曲·爱与现实”“爱之二重唱·爱与欲望”“爱之死·永恒的爱”。活动特邀多位具有音乐与身体训练双重背景的导师,以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等音乐选段为背景,通过不同流派的瑜伽体式引导,让参与者在身体习练中,与瓦格纳的音乐哲学产生“共振”。相比传统意义上的锻炼,这场瑜伽体验更是一种尝试将“观看”转化为“共感”的艺术教育路径。
6月27日晚,首场活动前夕,拜罗伊特音乐节2022年原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执行导演迪尔克·吉尔希克来到现场,以通俗而不失深度的语言,与参与者分享瓦格纳与此次演出的相关知识,让原本抽象、庞杂的瓦格纳世界变得鲜活而生动。此后四场“歌剧瑜伽”活动,也都配备了简短而富有启发性的入门讲解,以便让每位参与者在踏上瑜伽垫之前,先进入瓦格纳的音乐宇宙,理解那一段关于爱、永恒与灵魂的宏大叙事。这种导赏与体验相结合的活动设计,既帮助初次接触歌剧的参与者建立基本的感知路径,也让有经验的听众重新回到感受的原点,从身体与心灵两个维度重新触达经典。
上海大剧院通过各类艺术教育项目、跨界合作计划和城市外延活动,将古典艺术从“象牙塔”中释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滋养城市公共精神的文化资源。此次的瑜伽体验活动,也让艺术的种子,在铺展开的瑜伽垫上生根发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