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朋友圈”又扩大了,26校澜湄青年聚首河内共议高质量教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于玥 伍宸淼
这个火热的夏天,一年一度的澜湄青创赛正在越南河内展开,从原先9所国际组委会高校的基础上,拓展至26所伙伴高校。今年赛事主题聚焦“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汇聚六国青年才俊,共绘区域教育发展蓝图。
值此澜湄合作机制启动十周年暨中越建交75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本届赛事以“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为主题,汇聚六国青年才俊,共绘区域教育发展蓝图。同时,本届赛事拓宽澜湄青年合作“朋友圈”,在原先9所国际组委会高校的基础上拓展至26所伙伴高校,这些青年将聚拢在睦邻友好、亲诚惠容的理念周围,向世界交出属于澜湄青年的时代答卷。
来自中国复旦大学的“Digital Bridge:Advancing E-Commerce Education in the Lancang-Mekong Region”项目,提案围绕澜湄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人才培养与资质互认障碍,提出构建标准化数字技能认证框架与跨国人才流动机制。来自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科大学的“Lighthouse”项目则围绕着越南中学教育变革下学生面临生涯规划困境,提出构建中学生职业探索支持体系。来自柬埔寨的项目“EduBus–Mobile Education for rural Cambodia”则围绕柬埔寨农村地区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挑战,提出通过将巴士改造为配备数字工具和本地化资源的移动课堂,为偏远社区提供灵活、可扩展的教育解决方案……
“在这些方案中,我看到了属于青年人的朝气和智慧。”YICMG评委会主席、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宇指出,本届赛事参加学校更多,代表性进一步扩大,参赛作品具有更清楚的问题意识和解决思路,从青年视角为澜湄六国的教育未来提供了可持续探索的行动蓝本。“今年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可能是因为青年们对教育议题更加敏感,前沿科学技术和流域治理方案的结合,让我们看到了澜湄区域教育变革的可能。”
澜湄青创赛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于2015年发起创立,该赛事是完全由国务学院学生自主运营的地区治理赛事平台,已经成为中国周边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青年治理赛事。
结合澜湄流域实际,赛事响应国家战略,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澜湄青创赛每年重点关注一个治理与发展议题。本届赛事以“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为主题。澜湄合作机制正通过系统性创新为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提供解决方案。
本届赛事中,来自澜湄六国的72名选手、30个创意方案从初赛阶段的403人、10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并将重组为跨国团队。创意方案围绕教育普及、教育公平、优质教育、教育保障、多样教育和终身教育等主题,体现了澜湄流域治理的青年力量、思考与强烈的现实关怀。
在决赛中,所有参赛作品将经历两轮评审展示、通过专家集中指导以及创业导师团的个性化指导,以确保各参赛项目获得多维度评估。同时,参赛团队还将通过“项目路演”“国际学术报告会”等实践环节,不断打磨与完善参赛作品。作为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路演”环节要求参赛团队综合运用视频演示、交互式网页、可视化展板及实体模型等多元呈现方式演示作品,增强项目展示的互动性与表现力。
赛事新增学术报告会,通过邀请多学科专家加盟国际组委会、组织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激发青年创新灵感,鼓励学科间的交叉碰撞,引导跨学科融合的多元视角形成,提升项目方案的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钱海红表示,澜湄六国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经济相融,命运与共。澜湄共同体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而创新的希望在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于玥 伍宸淼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