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艺桃浦”高校青年艺术创想设计大赛落幕,近30件艺术成果正式落地TOP中央公园
2025-07-0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

“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能吸引更多人走进TOP中央公园,感受公共艺术,感受自然。”一等奖得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生杨顺杰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参赛者的心声。7月4日,伴随为期4天的“创艺桃浦”高校青年艺术创想设计大赛落下帷幕,TOP中央公园同步开启艺术作品成果展。

学生创作中

大赛由共青团普陀区委员会、普陀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桃浦镇人民政府和桃浦智创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共吸引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70余名同学报名参与。

比赛期间,各高校艺术专业学子以自然为灵感、以生态为底色,用装置、绘画等多元艺术形式,在绿地里完成了一场“自然与艺术”的深度对话,最终完成近30份作品。有的作品以鸟类筑巢为灵感,设计了既美观又实用的鸟屋装置;有的装置艺术为载体,表达了桃浦新旧时光的变换;有的则通过雕塑形式,以公园的建筑景观、绿植水系等为灵感源泉,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根据作品的艺术性、创新性、生态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比赛共评出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以及最佳自然生态奖和最佳艺术表现奖。

大赛评委、上海理工大学公共艺术老师邓庆华告诉记者,获奖作品不仅展现了生态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更体现了参赛者对TOP中央公园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表达。“一等奖《囚鸟》这件作品的优势在于它与周围的背景环境非常和谐。玻璃材质和微缩建筑模型与周围建筑在造型上比较统一,但又有对比。”

一等奖作品《囚鸟》

4天时间,艺术家的现场指导让青年参赛者们学会了换位思考。这种“带着约束的创作”,让他们深刻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正含义。跨学科的碰撞更让参赛者们打开了新思路,创作过程中,参赛者们与导师围坐讨论如何吸引鸟儿进入鸟巢,与公园管理人员交流作品如何兼顾观赏性与安全性,这些难题,让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学的是美术史,比较偏向理论。但在这里,要考虑艺术理念如何落地,如何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一等奖得主杨顺杰表示这也是比赛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

学生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集思广益,分享自己的想法,然后互帮互助直至完成创作,指导老师荣晓佳认为过程中的每个瞬间都属于学生的收获。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系主任李谦升直言,学生从教室走到室外,并创作出可以呈现给公众的作品,能被关注被看见,这便是此次比赛对于参赛者的意义。

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秘书长张睿也指出,“创艺桃浦”大赛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给青年学子搭建平台,吸引学生走进公园。同时,学生的创作作品让比赛效果更具持久性,令TOP中央公园在生态功能之外,变身公共艺术空间。公园与高校学子相辅相成、双向奔赴,不仅能激发青春活力,更有力践行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也对桃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具有多维度的重要意义。她希望像“创艺桃浦”大赛这样的实践平台能够变成常态化的工作,在全区甚至全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期待更多青年学子用创意与热情,为城区发展写下更生动的注脚。

主办方表示,“创艺桃浦”高校青年艺术创想设计大赛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参与同学们普遍热情高涨。当前普陀正在全力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区,通过大赛,为青年学子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让社会实践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成长体验,吸引学生走进公园、问需于民,以自身所学为专长,以艺术为纽带,让TOP中央公园在生态功能之外,更添人文魅力与互动活力。未来,随着优秀作品理念在TOP中央公园的改造提升工作中落地,将吸引越来越多高校青年参与,持续助推桃浦地区的整体品质与活力提升。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