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高温!记者直击电力青年奋战50℃+地表
2025-07-0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虽然较之前两天,上海今天有所降温,但是最高气温仍然达到了35℃。上午10点,位于金山区亭卫公路与揽工路交叉口的阿里云施工现场,地表温度还是冲过了50℃。现场战高温的,是一个平均年龄才28岁的电力青年团队。

  ※  去年实习生今年挑大梁  ※  

上午的烈日,已经把地面晒得滚烫,脚踩上去,有点火辣辣。

一旁的施工铭牌显示,这是由国家电网施工的220千伏阿里云(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供电配套项目。现场战高温的青年团队来自上海送变电电缆分公司线缆三班。

该项目旨在为阿里云数据中心提供稳定电力保障,满足其高速发展的用电需求,同时助力区域产业升级。项目采用多重电源设计与智能电网技术,可通过实时监测提升供电可靠性。

上海电力这个年轻的团队成立于2018年底,目前有10名成员,分电气试验、排管检测与管线测绘3个小组。团队成员戴着不同颜色的安全帽,有的是红色,有的是蓝色。其中,戴红色帽子的是老员工,戴蓝色帽子的是新人。随着青年员工的不断成长,戴蓝帽子的成员数量已经超过了红帽子,而且大多是00后。

此刻,戴蓝帽子的00后成员夏雨睿“全身武装”:一顶安全帽、一身长袖长裤工作服、一副厚重的手套、一双粗放的劳防皮鞋。去年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一名实习生,仅一年时间,便已挑起大梁——担任施工现场负责人。

“这两天高温天,我们一般都是早上10点前和下午3点后施工,避开中间的高温段。”夏雨睿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接下来几天可能会有台风来袭,为了防范风险,我们会暂停施工,所以今天要抓紧一些。”

这么热的天,为什么户外工作还要穿如此厚重的长袖工作服?“因为我们是电力作业,电力作业工作服的材质跟其他衣服有点不一样,它是纯棉的,可以防止静电并且具备抗电流的能力,就像绝缘手套、劳防皮鞋的功能一样。”夏雨睿介绍说,为了防止中暑,施工现场会有一些防暑降温的措施,像冰镇盐汽水和医疗箱都会随时准备着。

记者看到,施工现场的马路一隅已经挖开一条沟,正在制作电缆工井,一旁的混凝土搅拌车正往沟里浇筑水泥。排管施工结束之后,便是电缆敷设作业。

  ※  年轻人更善于掌握高科技  ※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今天是上海天空颜值超级在线的一天。

黄浪和陈贵雄却无暇欣赏,他们正在新的一段路面勘察地下管线及建(构)筑物。他们采用物探设备对沿路管线进行检测。

只见两人配合默契,一人拿着形似“吸尘器”的把子,对着滚烫的地面来回“扫描”,立刻就会有数据显现,而另一人则负责不断移动形似“吸尘器底座”的主机,豆大的汗珠从他们额头滚下。    

这个装备叫管线探测仪,通过磁感应接收,把数据导读出来,专门用于探测地下管道的开挖初探,根据探测结果出具一个施工报告,例如,地下的电缆有多长多深等。由于施工现场管线众多,有金属管道、非金属水管等,使用物探设备对沿线进行排摸,可以确保工程开挖顺畅。

“施工中,我们的团队克服场地受限、环境复杂等难题,采用机械化施工与环保作业方案,减少对周边的影响。”上海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电缆分公司90后项目负责人刘忠耀表示,项目团队虽然70%为青年成员,但是他们在技术攻关、紧急施工等任务中表现突出,保障了工程高效推进。

事实上,这是个经验丰富的年轻团队,他们先后参与过沪苏湖铁路、地铁18号线供电工程、静安500千伏扩建等重大工程建设。年轻人更善于掌握高科技:试验方面,他们使用小型化设备,避免施工占路;安全方面,使用自己发明的升压装置,避免试验放电问题;排管检测方面,采用先进的排管检测机器人,对排管故障进行检测与定位;测绘方面,使用管线检测设备进行排摸,确保施工安全。

目前,阿里云供电项目已完成70%工程量,预计9月底竣工。“后续我们将做好电缆敷设、接头、试验等工作,确保按时送电。”烈日下,电力青年一边擦汗一边郑重承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