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十万患者,医生参演三幕剧!呼吁关注这类血液病人群
2025-07-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医生患者一起站上了舞台,他们携手以真实故事为蓝本,共同编创并演绎了三幕人生剧。在剧中,他们展现了医生团队的坚守执着、患者选择的勇气与信任,舞台上模拟电波FM086电台搭建起的“无限”生命桥梁,这些选择重写生命可能,在绝望中锻造出坚韧治愈之光。

国内首个聚焦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专项公益活动“人生A/B面”近日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地同时举行,项目旨在构建全新的医患互动平台,提高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对于疾病规范化诊疗的认知,呼吁社会关注淋巴瘤治疗药物的可及性与可支付性,增强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舞台上,年轻患者初遇“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时的忽视,到反复检查后确诊的崩溃瞬间。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专业而耐心的医生以及医生带来的创新疗法。当患者康复后带着伤疤走上台,分享“回到工作岗位”的日常,那一刻,医患紧紧相拥。

淋巴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6.68/10万,每年约有10万名新发淋巴瘤患者。当前,淋巴癌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数据表明,全球每9分钟就有一位新患者被确诊为淋巴癌。但数据表明,中国整体淋巴瘤5年生存率仅为38.4%,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2030年总体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目标仍有差距。

“我们一同见证了淋巴瘤治疗方案的不断更迭,尤其是创新ADC疗法的到来,突破了20余年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标准一线治疗方案的‘天花板’,对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而言,治疗就是‘与时间赛跑’,我们要争取在早期患者身体情况较好的时候,抓住一线治疗‘黄金窗口’,助力患者获得早期、深度的缓解,降低疾病进展风险,并降低后续治疗费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赵维莅教授表示。

创新药无疑为患者带来新希望,不过,其可及性和可支付性是患者的核心关切,尤其是治疗结束后的复发风险与潜在医疗负担。根据《2022中国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调研结果,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医疗自费支出占家庭收入均值的157%,远超国际公认的灾难性家庭支出标准(40%),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平均年医疗支出在31.8万元,复发患者的医疗支出平均则在43.6万元。

据悉,本次由“淋巴瘤之家”主办,罗氏制药中国公益支持。淋巴瘤之家创始人顾洪飞表示:“作为一名曾经的淋巴瘤患者,我深知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对患者的影响。目前很多用于二线治疗的创新疗法尚未被医保覆盖,这使得许多患者在治疗选择上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希望一些在二线获批、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又的巨大的治疗药物尽快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除了站上舞台外,医学专家们接受采访时还提醒,须警惕淋巴瘤的“伪装”。若出现以下症状,应高度警惕淋巴瘤——

淋巴结肿大: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瘤的最常见表现,可能发生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浅表部位,也可能发生在纵隔、腹腔、盆腔等深部。

局部压迫症状:当淋巴结肿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压迫邻近器官,引起如声音嘶哑、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结外病变:淋巴瘤可侵犯任何脏器,如中枢神经系统、乳腺、肝脏、胃肠道、骨骼、睾丸和皮肤等,引起相应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全身症状:淋巴瘤患者常伴有发热、盗汗、消瘦、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被称为B症状,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超过38℃且持续3天以上、夜间盗汗浸透衣物、体重在半年内下降超过10%等情况,应考虑合并B症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