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故事在此讲述,青春奔赴西部逐梦广袤天地
2025-07-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又一个启程出发的夏天来临。有一群上海高校青年怀揣着梦想与担当,选择奔赴祖国的西部地区,开启一段不平凡的志愿之旅。他们有的因成长经历而心系西部教育,有的受榜样力量的感召希望传承奉献精神,有的甚至做好了“不问归期”的打算。他们心怀赤诚,整装待发,以青春之名,共赴西部计划的约。

  ◆  西行逐梦,研支团是一项接力传承的青春事业  ◆  

“我将前往宁夏西吉,在平峰中学展开为期一年的支教,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与我成长的轨迹紧密相连。我对西部这片土地怀有深厚情感,这份情感源于我的经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谢鑫,如今挑起了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一职。她深感荣幸,又觉责任千钧。在她看来,从东海之滨奔赴广袤西部,正是一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奔赴。

山海情深是谢鑫铭刻于心的归途召唤。“从西部来,到西部去”,这不仅是她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是无数像她一样,生长于此,又渴望反哺故土的西部学子的共同心声。

谢鑫来自贵州遵义,一个被连绵群山环抱的红色圣地。山,赋予了宽厚的胸怀,但也曾一度遮蔽了远眺的目光。“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从小目睹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看到许多孩子因教育资源匮乏、视野受限而错失发展机会。我是幸运的,在上海读书后,这种东西部差距在我心中愈发清晰,它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认知与机会的差距。于是,我也渴望把自己在复旦、在上海的所学所感带回西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多成长的可能。”

谢鑫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次给予,更是一次自我成长与锻炼,“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去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句话如此动人,也注定会是一次双向成长与力量汲取的旅程。

“青年的选择,总是与根脉相连,与时代同频。”谢鑫选择加入研支团,源于这份深植血脉的“山海情”,源于将个人成长融入西部发展的坚定信念。她希望带着“海”的见识与能量,投身“山”的热土与期盼,去回应那份深沉的召唤。

“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一个充满爱和传承精神的集体。从学长学姐身上,我看到了志愿精神的闪光,更感受到了这份接力的意义与回响。”不久前,谢鑫还参与到学校“大学文化与志愿精神”研支团校友论坛的会务筹备,听研支团前辈畅叙情谊,那些闪着光的故事与回忆,让她为即将成为大家庭的正式一员而自豪。

作为队长,谢鑫深感责任重大。除了教学,她还要承担更多工作,“我希望真正成为团队的主心骨,把大家紧密团结在一起,让大家把这一年过得更有意义和卓有成效。”作为新闻学院的一名学子,谢鑫也会带上自己的拍摄设备,用新闻特长去记录西部故事,传播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看到西部真实模样,关注这片土地与群体,“我们团队的公众号和小红书账号也会持续不断地更新,展示我们的宝藏学生,也记录更多支教中的动人故事。”

在启程奔赴西部前,谢鑫说,团队每一名成员都会提前展开备课,了解教学科目,做好周全的准备。在家访和资助等方面,27届研支团也已与上届队员做好对接,努力为孩子们争取到更多的支持。

将这次西部之行视为一场爱与责任的远行,谢鑫正带着对西部的深情、教育的执着,期待与一群年轻人共同走进课堂、走进村庄、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去点亮那点点希望之光。

  ◆  东部长大的博士生姑娘决定去西部  ◆  

“西部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我们是满怀热忱的新青年。新青年与新天地的碰撞,必将迸发出绚烂的火花。我们也期待在西部实践这本最生动的教科书中,尽情学习,蜕变成长,汲取大地的智慧与力量。”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顾倩,在东部地区出生成长的女孩,决定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迎接这场充满意义的西部之行。

作为一名生物学专业的博士生,顾倩在校园的学习日常与大多数理工科研究生一样,实验操作,数据分析,文献研读等。然而,在探索微观生命形态的同时,她常常思考,自己的研究能否真正服务于社会实际需求,所学如何才能用于脚下广袤的土地,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当看到西部计划的宣传标语,她找到了答案。

第一次了解西部计划她就被项目宣传语“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打动。随后聆听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经历分享,她对这个项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坚定了参与其中的决心。咨询团委老师后,她得知在读研究生也可以报名西部计划项目,在得到课题组导师的支持之后,她报名了西部计划。响应时代的召唤,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她看来,这正践行着上海科技大学“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育人理念,把个人职业发展融入国家社会的需求,将个人事业的涓涓细流汇入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洪流中。此次,她报的是服务乡村建设专项,将在新疆从事矿产开发相关的工作。

“这可能与我在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大相径庭,需要更多交流沟通与统筹规划能力。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挑战,毕竟从未有过相关工作经历,但也正因如此,我满心期待,这是对我能力和认知的补足,也希望以我在科研中积累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这份工作带来新的求解思路和空间,将所学运用于西部工作的实际问题与真实挑战中。”顾倩也会在脑海中设想未来的场景。

“起初,父母有些顾虑,独自去到离家如此远的地方锻炼一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在充分沟通后,他们表示尊重、支持我的选择。”坦率地说,这名生长于江苏盐城,成长阶段都在东部沿海地区度过的姑娘对祖国广袤的西部了解并不多,之前作为指导老师助手与大学生实践团队去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社会调研,这是她去过最西部的地方了。但那次社会实践让她感受到了西部与东部发展、文化、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巨大差异。此次能去新疆参与志愿服务,她有一种探索未知的兴奋和推开世界大门的好奇。现实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综合,更加实在。直面它们,是宝贵的淬炼与成长。

顾倩也相信,这段经历会重塑思维方式,磨砺意志品质,将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志愿者锤炼成更坚韧、更强大的新时代青年。“以更深邃的目光去观察,以更广阔的胸怀去理解,以最昂扬的斗志和最勇敢的心态,去拥抱充满变数与挑战的未来,保持一股永不言败的冲劲与韧劲,不惧挫折,不失自信,不舍寸功。”她想以此与此行所有的大学生共勉。

  ◆  再赴西藏,不问归期  ◆  

上海商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黄星宇,在参加西部计划出征仪式时始终心潮澎湃,他不仅是一名即将踏上征途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更是一名曾在西藏林芝服役两年的退役解放军战士。他经历过风雪的洗礼,见识过高原的壮丽,“再赴西藏,不问归期。”说出这句时,这名在上海崇明出生长大的学子言语坚定。

2018年,黄星宇有幸成为西藏某部队的一员,在那片遥远而神圣的土地上,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原的缺氧、严寒,以及那看似无边无际的孤独,时时刻刻都在考验着他的身心。在困难和坎坷的磨炼下,黄星宇练就坚韧不拔的意志,拥有了在逆境中寻找光明的勇气。

“在那段日子里,我学会了肩负起责任与担当,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与牺牲。每当夜深人静,仰望星空,我都会思考如何将在军营中锤炼出的精神,融入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退役复学后,黄星宇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回到了校园。虽然身份转换,但那份军人的使命与荣耀早已融入血液。他继续努力鞭策自己,以军人的自律和严谨对待学习和生活。

今年五四青年节之际,黄星宇认真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回信”的新闻,青年志愿者的奉献和担当,唤起了他对西藏的记忆。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报名参加西部计划,期待以“退伍军人+志愿者”的双重身份,再次踏上西藏这片热土,将部队的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转化为服务西部地区的具体行动。

报名时,他主动申请去西藏,去最艰苦的地方。“我曾是一名军人,更懂得责任与使命的重量。我期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西藏的教育、医疗、环保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期待与西藏的孩子们一起探索知识,点燃他们心中的梦想;期待与当地的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见证西藏的发展与变迁。”

就在出征仪式前两天,黄星宇收到了岗位信息,他将前往西藏青年志愿者协会服务。对于工作虽然还未知太多细节,但他内心并不慌张忐忑。军队教会他铁的纪律性和高效执行力,让他相信自己必能迎接挑战。“我想,基层工作更需要综合协调与创新能力,这能让我在复杂环境中进一步培养全局思维。我会将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军事化管理经验相结合,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困难是用来被克服的,而不是用来逃避的。我期待在西藏这片热土上,找到更多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他说。

面向新的挑战与成长,不问归期,是黄星宇内心的坚定。

  ◆  曾是张桂梅校长的学生,想回到西部做托举梦想的人  ◆  

上海海洋大学英语专业的马天宇,是今年西部计划云南队的一员,她期待接过学长学姐的接力棒,和今年的新队员们一起到西部续写青春篇章,也交出中国青年最骄傲的答卷。

除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马天宇曾经是云南省华坪女子高中的一名毕业生。是的,她是张桂梅校长的学生。张桂梅是校长,是老师,更是妈妈,她带着20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虽然不曾直接带着马天宇所在的班级,但她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点亮女孩们的信念之光,让马天宇真切地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

当时,张老师身体抱恙,却依旧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陪孩子们一起晨读,凌晨才休息。即便如此,寒暑假她仍贴着膏药,坚持去学生家里家访。这一幕幕场景深深触动了马天宇。

那时候,对“走出大山”的意思,马天宇的理解还很浅显。直到大学里,她看到那些坚守西部基层的工作者以及前去援滇支教的志愿者们,她逐渐明白了“走出大山”四个字真正的含义——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提升和建设,为家乡、为大山里的人们开辟道路,实现一代代的托举。

“张老师在我们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她相信教育是走出大山的希望,她希望,走出大山后,将来还回来一部分,回来再托起大山的希望,让我们这个大山变成宝山,不再是困住我们的山。”因此,当今年西部计划招募时,马天宇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她想传承张桂梅校长的精神,将这种力量传递下去,也向老师、向党和国家证明00后已经长大,也能肩负起责任了。

“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学生,看上去和即将参与的服务乡村建设关联度不大,但我具备语言特长,我了解到服务地是云南昆明石林县的西街口镇,听说那里是‘中国人参果之乡’,我觉得,这恰恰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做好翻译外宣文本,推动当地乡村旅游国际化,助力地方发展。”根据政策,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后还可以续签,对此,马天宇已经在考虑了。她还计划经过这段特别经历的淬炼,未来报考西部地区的基层岗位,从基层做起。

在市希望志愿中心与青年报社共同发起“西部成长日记”纪实栏目中,马天宇将成为第一名日记记录者,通过志愿者的第一视角,展现新时代青年在西部基层的成长轨迹与奉献故事,激发更多青年投身西部建设的热情。“使命光荣而艰巨,这份责任,会让我更加用心用情地走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用青春书写属于我们的西部故事。”对于启程出发,马天宇充满期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