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推出首届“励行国际计划”,为16名寒门学子铺就“人生首次跨国研学路”
2025-07-1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夏汝卿 刘宇晨 

“这是我20年人生里,第一次坐飞机,更是第一次踏出国门。跨国研学的实践体验,点燃了我探索更广阔天地的勇气。”来自云南昆明寻甸县的化工学院学生李媛媛,摩挲着新加坡国立大学暑期课程的结业证书,眼眶微红。2025年暑假,华东理工大学推出首届“励行国际计划”,资助16名优秀本科生赴新加坡开展研学实践,开启了一场融合顶尖学术、前沿产业与多元文化的海外研学实践之旅。

  ◇  走进国际化课堂,探索学术奥秘  ◇  

这群学生中,有的来自国家重点帮扶地区,有的是家中首位大学生,有的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虹旭说:“当踏入亚洲排名第一的大学,当走进世界前沿课堂,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课本里的‘世界’真的触手可及。这趟旅程让我明白,经济困难从不是阻挡视野的墙。”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充满挑战与成长的学术浸润之旅。为期一周的暑期学校中,同学们深入网络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在国际化课堂上探索学术奥秘,在跨文化对话中碰撞思维火花。国际知名教授们以案例为引,系统讲授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从问卷设计、样本筛选到数据建模,层层剖析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课堂上,教授们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实践的结合,鼓励同学们跳出固有框架,以多元视角解决现实问题。

来自山西忻州的法学院学生杨晓勇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课堂上与各国同学探讨法律调研方法时,跨文化思维的碰撞让他明白,法治建设需要全球视野的滋养。参观新加坡高等法院时,其融合东西方的司法理念设计,让他懂得法律人既要深耕本土,也要具备理解不同法治文明的能力。

  ◇  校企携手,为梦想搭建“跨国桥梁”  ◇  

华东理工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拓宽学生全球视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如何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有出国看世界的机会?为此,华东理工大学拓展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以社会奖学金项目为纽带,搭建多元化的实践交流平台。

本次研学实践期间,同学们还来到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与爱国华侨、丰益国际集团董事长郭孔丰面对面交流。郭孔丰结合自身从马来西亚华人小店起步,到打造横跨全球的粮油帝国的创业历程,深情寄语华理学子: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既要有立足中国的根基,又要有放眼世界的格局。他特别强调,当代青年要培养全球思维,本土行动的能力,也正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红利,要在把握中国市场独特性的同时,积极对接国际标准。与集团高管的交流也为同学们带来了深刻的成长启迪。跨国企业看重的不仅是专业能力,更是跨文化适应力和快速学习能力。

其间,同学们深入走访了新加坡资源永续展览馆、城市规划馆、新加坡最高法院等核心机构,以及国家美术馆、小印度、牛车水等文化地标。通过多元场景的深度体验,系统了解新加坡的金融监管机制、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资源再生的城市智慧。

从云南山区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课堂,从山西窑洞到丰益国际集团的实验室,16双年轻的脚印在狮城写下这样的注脚:教育的温度,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为每个梦想插上翅膀。让学子们的全球视野,不因经济条件而受限;让每份卓越的潜能,都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夏汝卿 刘宇晨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