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搭台、学生服务,杨浦大学生公益“社群官”点燃基层治理新活力
2025-07-1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如何让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双向奔赴,帮助社区“长出”可持续的内生治理力量?当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遇上社区治理的“急难愁盼”,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以长白新村街道等为试点,创新推出大学生公益“社群官”计划。这不只是名称的焕新,更是一场深刻的角色重塑:在这里,专业社工发挥策划和管理等方面专业优势,搭建起社区志愿项目的“骨架”,而大学生们则用青春与才智,为其注入鲜活的“血肉”,共同探索“社工+志愿者”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杨浦样本”。

  一种新身份    从“志愿者”到“社群官”  

“这个插排不能同时插这么多大功率电器,容易过载发热”“碰到电器火灾,千万不能直接用水泼,要先切断电源!”……日前,在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科普课正在进行。讲台上的“科普官”,是来自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年轻学子。他们将复杂的用电原理、消防知识、蚊患防控和科学护眼技巧,变成了通俗易懂的“生活指南”,台下听讲的居民们不时点头、提问,气氛热烈。这正是大学生公益社群官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安全护航·暑你同行”亲子安全营项目。而背后,是一套“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创新运作逻辑。

以往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像是“一次性活动”的输送,今天来教手机,明天来做科普,活动很精彩,但存在碎片化、难以沉淀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让居民从单纯的“被服务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是社区一直以来的痛点。

在党建引领“社工+志愿”融合试点工作中,来自“志愿杨浦”赋能工作室、社工机构、社区工作者、社工督导队伍等的专业社工参与了试点社区的志愿服务项目策划。他们的介入为这个难题寻找到了“一石二鸟”的破题点:核心抓手是赋予大学生一个新身份——公益“社群官”。这个“官”并非行政职务,而是一个关注于社区社群培育的功能性、催化性的角色。

大学生利用专业特长,成为社区兴趣小组的发起人,在社区发起智能应用、健康养生、摄影读书等兴趣社群,也可以融入社区现有的社群,担任培训师、策划人、领读者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生活。“专业社工具有发现、整合和链接资源方面的专业优势,抓住‘社群’这一社区治理的源头活水,打通了从兴趣入手吸引居民的路径。这样一来,大学生作为社区的‘合伙人’,用创意和活力去孵化培育属于居民自己的组织;社区居民也有了家门口的公共生活平台,双方的社交需求、志愿体验感和社区归属感都更好。”杨浦大学生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张磊说。

  一次新融合    专业社工“搭台”,大学生“做志愿”  

新身份的背后,需要一套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如何让专业社工、志愿者两股力量真正“拧成一股绳”,而不是“两张皮”?长白新村街道作为杨浦区唯一的全市首批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制定了《长白新村街道大学生公益“社群官”支持计划参与指引》,给出破题路径。

专业社工负责“搭台”。他们更懂社区,更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比如,在策划亲子安全营时,是街道和居民区的专业社工,在日常走访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夏季用电安全”这个需求点。社工负责前期的需求调研,梳理现有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清单、分析供需匹配,搭建整个项目的框架——明确服务目标、服务人群和实现路径。在这个框架下,社工们还会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激励反馈等,指导如何组建兴趣小组、如何设计互动环节,确保项目能顺利落地、有效运转。

大学生志愿者则负责“服务”。当社区的需求“靶心”被精准定位后,拥有专业特长的大学生就能大显身手。这样的案例已在杨浦多点开花:复旦大学计算机创新学院的学生,曾利用专业知识,在社区活动中为居民修好了十几台电脑;上海体育大学的学生,走进社区手把手地教老人们规范“八段锦”的每一个动作,解决了大家“想学又学不标准”的困扰。在长白新村,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们带来的用电、消防、防蚊、护眼等科普知识,正是对居民夏日安全需求的精准回应。专业社工联动“需求发现—项目设计—专业赋能”的闭环,让志愿服务不再是“漫天撒花”,而是“精准滴灌”。

  一个新生态    从“组织活动”到“培育组织”  

一场活动的热闹过后,能为社区留下什么?大学生公益社群官计划的目标,是从“组织活动”走向“培育组织”,在社区内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志愿服务新生态。在《参与指引》中,“引导居民自治”和“坚持持续倡导”被放在了突出位置。在专业社工的引导下,发现和培养社区能人、兴趣小组的骨干,是大学生“社群官”的重要任务。例如,在智能手机培训中,可以引导学员成立“老友学习俱乐部”;在康复训练服务后,可以鼓励积极分子组建“老伙伴关爱服务队”,在“拒做小胖友”体重管理社团中,鼓励亲子家庭成立自己的“班委会”,进而制定自治规约。大学生们从主导者,逐渐变为陪伴者和支持者,最终实现“组织裂变”效应,让社区的活力能自我生长、自我延续。

大学生公益“社群官”计划的最终目的,是激发社区的内生动力。大学生是催化剂,他们带来新的知识、新的理念,点燃居民参与的热情。当一个个由居民自己发起、自我管理的社群活跃起来时,社区的治理就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如今,在杨浦区,这场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为内核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伴随着夏日的热浪,激荡出蓬勃的生机。这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杨浦样本”正在为如何提升全人群服务能级、壮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等重要命题,书写一份充满青春气息的答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