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隆执棒上交奏响世界反战旋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2025-07-14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除署名外)

大量的抒情器乐,如泣如诉,“似在回顾着过往,又如四面八方不断往中间聚拢的风”,能明显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情绪在蓄力;此时,合唱团的声乐加入,似天籁之音,“整整一个宇宙的大回响,最终凝聚在一个点上”,这个“点”,正是全场唱响的标准版本国歌……7月13日晚,上海交响乐团携手回声节日合唱团,由音乐总监余隆指挥,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奏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音乐会。2025上海夏季音乐节也在这晚“向和平”的旋律中收官。

余隆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我们以一场音乐会来纪念和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共赴和平美好未来。”

受访者/图

整场音乐会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脉络,由著名作曲家邹野汇编世界经典反战旋律而成。开篇是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选段,这部作品不仅象征苏联人民在战火围困中的坚韧不屈,更代表音乐对抗法西斯的全球力量。它也成为二战中最广为流传的交响作品之一,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战斗士气,从此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到了决战胜利的阶段。

《歌唱第聂伯河》作为苏联二战时期的代表歌曲之一,广泛流传于战时与战后的东欧。《阵亡者的挽歌》(选自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啊,朋友再见》(选自电影《桥》)、《博吉上校进行曲》(选自电影《桂河大桥》)及《雪绒花—翻越每座山丘》(选自电影《音乐之声》)等耳熟能详的配乐片段,让发生在不屈年代的各国故事再次生动浮现。

作曲家邹野介绍说,虽然音乐会是整体的,但结构上分了“上下半区”,上半区放眼世界,下半区聚焦中国。间奏曲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主题改编,奔腾的音符令人心潮澎湃。《中国一定强》《长城谣》《毕业歌》《救国军歌》《延安颂》等都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音乐家们爱国热情的真实写照,也是艰难岁月里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心间呐喊。

音乐会的最后,现场响起《义勇军进行曲》,这部由聂耳创作,诞生于抗战初期的音乐作品从抗战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见证民族历史,象征民族精神,更代表着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坚定渴望。全场千余名观众齐声高唱国歌,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嘹亮歌声响彻天际。

余隆表示,这些传唱至今的中国抗战歌曲,绝大部分都是出自上海,“像《长城谣》最著名的版本,就是周小燕先生的版本”,“这场音乐会同时也是在向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致敬”。

受访者/图

抗战时期,广播是音乐最重要的“流通”渠道,向世界人民传递着战争必胜的信念。此次音乐会上海交响乐团也特邀包括北京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广东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四川广播电视台岷江音乐广播、武汉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在内的五地六家调频立体声广播现场直播。值得一提的是,这五地都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地图上的“要塞”,发生了“七七事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重庆大轰炸”及“香港大营救”等重要事件,上海交响乐团希望在抗战胜利80年后,通过音乐和电波连接时空,回望历史,放眼未来,让和平薪火代代相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