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年轻人追更老人回忆录,追寻的是代际和解
2025-07-15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互联网从来不是年轻人的专属领地,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在网上安顿身心。近年来就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书写人生故事。起初,这些故事在故交亲朋这样的小范围里流传,没想到竟然吸引来不少年轻粉丝。年轻人不仅追更,还要催更,表现出对陈年旧事的浓厚兴趣。

这些热衷于追更老年人回忆录的年轻人,追寻的究竟是什么?

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当下的年轻人没有亲历过往昔岁月,但满怀好奇心与探索欲。不过,宏大叙事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年轻人渴望通过有血有肉的个体叙事、可感可触的动人细节,去接近那个时代。于是80岁摄影师徐家树的“流水账”火了。透过他的文字与影像,年轻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真切感受到山川的壮丽、文化的冲击,还有老人为梦想执着前行的力量。自幼瘫痪的楼小莉在直播间分享童年“借腿”见姥姥的经历,她的乐观与执着,让年轻人感受到上一代人的精气神。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试图通过老年人回忆录了解父母。别看许多人经常吐槽父母,甚至嚷嚷着要“断亲”,其实内心深处十分渴望理解上一辈。前不久,演员陈龙突击检查父母是否开空调的视频引发广泛共鸣,网友纷纷表示自己有“同款爹妈”的同时,更发出疑问:我们的父母何以如此?

老年人回忆录也许能提供答案。当八旬老人李香灿在公众号里记录下“用桑葚汁当墨水写字”“冬天穿单裤上学冻得直跺脚”的童年时,年轻人就明白了,许多被戏称为“没苦硬吃”的习惯,实则是在物质匮乏年代里磨练出的生活经验。年轻人或许仍然无法接受诸如“攒塑料袋”“舍不得扔旧物”等行为,但至少能对长辈多一分理解和宽容,不再嗤笑他们的过度节俭。

一部分受到感召的年轻人行动起来,主动帮父母写回忆录。有人看到父亲对朋友送的自传视若珍宝,便耗时10个月与父亲深入交谈,帮父亲完成了10万字的回忆录。在此过程中,这位年轻人了解到父亲每周骑行几十公里,用板车推着爷爷看病的感人细节,也理解了父亲退休后种种被自己认为“俗气”的行为,源自对被社会认可、被他人需要的渴望。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追更老年人回忆录,进而参与创作,让年轻人打破了对长辈的刻板印象,理解了他们的行为逻辑和内心世界。代际裂痕也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逐渐弥合,实现和解。当两代人的生命经验通过文字彼此照亮,上一辈的故事得以延续和传承,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也变得更为丰富立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