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卖出1.2吨,她还让杨梅不止于夏天
2025-07-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记者 吴恺/图、视频

从生长到成熟,一颗杨梅要花费极长的时间,而摘下它的窗口期,却只有短短一月。或未进入销售渠道,或成了落果,农产品在生产中被浪费并非罕见。如何及时卖出果实,让杨梅不仅仅只在夏天被记住?一个年轻团队悄然上了心。卖出几十万元销售额,将非遗、文创、原创IP和杨梅融合,把山野里烂泥般的落果变成时尚扎染,25岁的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硕士生王若雯带领00后团队一起助农,叙述青春经济的新可能。

  ◆  工作室内,杨梅成了设计核心  ◆  

走进东华大学第三教学楼的工作室,就像走进一间设计师的工作间。一排服装,从裙子到T恤,衣服上染了粉红,是各有特色的扎染。架子上摆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有用了非遗技法的簪子、耳环,最旁边,还有她自制的卡通兔子钥匙项圈。

“衣服是用杨梅扎染,图案也模拟的是杨梅,一圈一圈的红。”王若雯介绍。簪子上镶着的是东魁杨梅,一层一层毛茸茸的外表,十分逼真。甚至钥匙圈上的兔子,怀抱着的也是杨梅果实。尽管没有高高的杨梅树,“杨梅”这一元素却藏在其中,贯穿了整个工作室。

以上的设计,都出自王若雯和她团队的手笔。她来自浙江仙居,长三角有名的杨梅之乡。这些杨梅元素,正是家乡的标志,也是整个工作室的灵感来源。从在校园里推广杨梅,再利用自己服装设计的专业所长,将杨梅变成一种文化,这股青春经济的活力,比她自己想象的更强劲。“如今我和团队助农,大约有几十万元的量。如果算上被我带动起来,一起做这件事情的亲朋好友的话,是有百万元的体量。”王若雯盘点。

  ◆  在校园里,偶然推广家乡杨梅  ◆  

最初,王若雯开始在校园推广杨梅,只是由于一次不佳的美食体验。2023年,她逛超市买杨梅,买到的杨梅品质“远不如家乡”,不够甜,水分也不够。

对杨梅的挑剔,来自她生于“杨梅世家”的底气。从爷爷那一祖辈开始,王若雯家中就守着浙江仙居的杨梅山。门前一条小溪,石板路通向山上的深处。摘果、爬树、闻香,是童年的日常。

“我买到的杨梅不如家乡,可家乡好吃的杨梅,别人却不知道。”王若雯有些遗憾地说。农家和卖家之间,缺乏一个渠道。家乡当地果农将辛苦淘出的果实装入筐箩,背下山去,走进当地的集市交易,在烈日下等未知的买主。幸运点能被买走,但也会遇到果实坏了,辛苦白费。

这无疑是辛苦的,因此,许多年轻人宁愿在外打工,也不愿意回家乡摘杨梅,留下的多是舍不得杨梅山的中老年人,这更造成了恶性循环:长辈们信息的不发达,让他们在销售渠道受限。杨梅开得越好,他们就越吃力,收益有,但比起照料的辛苦,显得十分艰难。

抱着将家里的杨梅给人尝尝的想法,王若雯帮人带起了杨梅。最初她想的只是小本生意,结果好的杨梅遇上了懂它们的客户,名声迅速传开,微信忙得她团团转:“许多人找我订购,量越来越大,不仅是我家,也带起了别家的果农。一听到说要杨梅,果农们都很高兴地帮我采摘。”不久,经她手的杨梅,数额达到了几十万元。

  ◆  不只水果,将杨梅变文化符号  ◆  

杨梅季很短,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在助农的时候,王若雯作为一个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敏锐地感觉到,如果不进一步建立杨梅的相关文化形象,对于家乡的帮助,就仅仅只能停留在“买卖”的简单阶段。有没有什么能增加家乡杨梅的价值呢?“在我于学校学到的课程中,我认识到,设计能让东西变得不仅是销售,还是符号,藏在一些能够长久保持的物件中。”王若雯说。

带着设计师的思考,她为家乡的杨梅,设计出了一款以“果香校园”为主题的包装盒,融入仙居花灯、线狮、彩石镶嵌等特色家乡元素,和东华大学的校徽相结合,并被采纳使用。

但如果说这是“文化”,显然还是太勉强,王若雯希望,让杨梅能够进一步被辨识和记住。很快,她的灵感就来了:“我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相互交流,把他们的技术和杨梅交织。”她决定以杨梅为元素,开发一系列周边文创产品。

“我头顶的缠花发簪,采用3D打印技术,杨梅是黏土制作,叶子是非遗的绿色缠丝,一根根慢慢缠在上面。”一支活灵活现的杨梅簪子,挂在王若雯头顶,一颗杨梅挂在叶上,仿若真物,却是人造产物。而挂着的杨梅,还有自己的品种,是“东魁杨梅”。“东魁杨梅很大个,且甜,汁水多。另一些品种的杨梅,比如葧荠,会更小。”王若雯细致地介绍。通过小小的发簪,杨梅的“家族谱系”被悄然梳理清楚。

为了让杨梅能更贴近年轻人,她还灵机一动,设计了属于杨梅的原创IP。那是两只为杨梅代言的卡通小兔,分别叫“叩叩”和“代代”,灵感来源于王若雯家爱吃杨梅的宠物兔。王若雯给它们分别设计了杨梅红、扎染紫长耳朵的形象,并给予它们爱吃杨梅的属性。同时,还开发出一系列拼配的漫画、表情包,讲述它们的故事。“在它们的帮助下,杨梅附加产品销量增长了30%。”王若雯回忆。

  ◆  落果回收,扎染成就持续时尚  ◆  

“每年仙居有15%的掉落杨梅烂在地里被填埋,数量约为300吨。”团队里的00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硕士王腾飞说。在助农售果的时候,王若雯和团队也注意到,每年都有无数的落果无法化为经济效益,而成了被浪费的资源。

上一个假期,王若雯带领团队跑回了家乡的杨梅山,跟着果农,在凌晨三点上山采杨梅。只不过,果农们采的是新鲜杨梅,这群大学生却低头捡起沾了泥巴的落果,果农们在一旁看稀奇,不清楚这群大学生的用意。“他们问新鲜杨梅不要,捡地上烂杨梅干吗?但我们说我们自有想法。”王腾飞说。

摘了一大桶的落果,团队下了山。将五六斤杨梅倒进缸里,一遍一遍地捣,花一小时左右,把杨梅果变成杨梅泥。开了火再加热,直到变成了一盘合格的染料,将衣服放进去,染色、固色,再放到太阳下去晒。果农们都十分惊喜,“活了大半辈子,原来杨梅还能拿来做衣服染料”。

王若雯和团队向果农们证明,落果也是有用的。团队采用小批量制作的方式,进行长期试验,优化染料提取工艺,提高色牢度。而实验的小批量衣服,则放在线上店进行销售,而他们也感受到不少人的喜爱:“之前搞公益活动的时候,有姐姐专门来询问杨梅扎染的衣服,说染料天然无公害,让人很放心。”

“如果这一实践批量生产能成功的话,果农就可以自己试着做。或将落果卖给扎染厂家,或自己在家里做扎染产品,本来被认为没用的落果也能提供一定收入,同时扎染也使得杨梅贩售不再只有季节性。”王若雯说。

  ◆  持续发力,产业发掘青春可能  ◆  

2024年一年,王若雯带领团队,校园销售杨梅共计1.2吨。而在2025年,她希望更进一步,让家乡的杨梅为更多人所知。这一年里,她在上海开课,教学员们做杨梅造型的非遗发簪;也积极研发杨梅衍生产品,从扎染工艺,到杨梅文创、杨梅酒,乃至开发原创IP叩叩和代代,积极地让杨梅成为一种“文化”。

令她感到温暖的是,不少家乡人都支持她。“在农村,大家联系密切,互相帮忙,好的消息能传遍街坊邻居。”王若雯说。长期的助农工作中,果农也和他们建立起了信任,相信这个只有二十五岁的大学生,她和团队以自身在上海学习到的知识,为在浙江的家乡杨梅产业添砖加瓦,发现古老果业中的青春经济新可能。

随着盛夏来临,杨梅季开始又结束,王若雯对六月底杨梅的收获,也记忆犹新:“杨梅季到来时,常是通宵摘,一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因为你不摘,果实就落了。”摘杨梅有着潜规则:越黑的杨梅越甜,这点很难在阳光下看出。果农为了找到好的果实,常在夜间出行,头戴探照灯,采摘果实。每到那时,王若雯也同样回到家乡,帮助采摘。杨梅季的夜晚,漆黑的山内,探照灯的白光从树木间折射出来,令整个山林闪烁。站在家乡的山林和城市中间,作为一个新时代助农人,她倾听果实落框的声音感慨:“这些探寻杨梅的探照灯,正是属于我们的特殊星空。”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记者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