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玻璃艺术是打开上海的一把钥匙,这个文化讲座“以小见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吴恺/图
看彩绘玻璃一直是上海CityWalk的一个热点。上海科学会堂、徐家汇天主教堂、马勒别墅等等都有极为精彩的彩绘玻璃。其中很多作品是从欧洲引进的,至今依然绚丽而夺目。不过作客行知读书会的玻璃艺术家、伟德玻璃艺术馆总监彭阳却告诉读者,其实上海也有很优秀的彩绘玻璃艺术,而这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
彭阳先从彩绘玻璃的起源讲起,“玻璃诞生于公元前2500年的西亚,埃及和罗马时期技术盛行。但中国古代的彩色玻璃与我们今天讲的西方彩绘镶嵌玻璃是两个概念。”她解释说,西方彩绘玻璃以9世纪诞生的彩绘镶嵌工艺为核心,在哥特式教堂中大放异彩。当太阳光从彩色玻璃照进来,就像一团团宝石般的火焰,让人感觉到一种神圣。
11世纪至15世纪是彩绘玻璃的鼎盛时期。法国沙特尔大教堂的《圣母像》彩绘玻璃、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随着艺术史的发展,从文艺复兴到工艺美术运动,彩绘玻璃逐渐从神圣走向世俗,莫里斯、蒂芙尼等大师的出场,夏加尔等艺术家的当代创作,都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了新活力。
彩绘玻璃虽为舶来品,却在上海落地生根,事实上成为海派艺术的一部分。这大概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当时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创办,成为西方美术传入中国的重要平台,法国人在此教授彩绘镶嵌玻璃技艺,开启了海派彩绘玻璃的先河。如今上海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彩绘玻璃。科学会堂(原法国总会)1918年的梅花玻璃有土山湾工艺所的签名;四川南路教堂的玫瑰窗保存完整;荣宗敬故居的玻璃作品融合了棉花、天鹅等元素,既体现主人的棉纺织事业,又暗藏西方设计语言……“这些玻璃能在历史变迁中留存下来非常不易。” 彭阳说。
后来,土山湾孤儿院彩绘玻璃技艺逐渐衰落消失。1993年,华裔艺术家陈伟德回国创办工作室,重新衔接起中断的彩绘玻璃艺术史。上海文化广场的《生命之源》、马勒别墅的《梧桐春秋》等经典作品,都出自他们之手。作为陈伟德玻璃艺术工作室的主理人和设计师,彭阳分享了一些团队创作的作品,他特别介绍了马勒别墅的作品:“2号楼的《梧桐》系列用了大量白玻璃,既保留对户外景观的通透感,又借鉴国画留白手法,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很多人以为这些玻璃是别墅原有的,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荣誉,说明我们的创作真正融入了历史建筑的肌理。”
上海应该是中国拥有彩绘玻璃作品最多的城市,也因此,“打卡彩绘玻璃”,成为了很多CityWalk的重要环节。彭阳的讲座也给很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读者告诉记者,彩绘玻璃这个点很小,却可以以小见大。彩绘玻璃是打开上海这座城市一把钥匙,在这里可以看到悠久历史,看到文化交融,也可以看到城市的未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吴恺/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