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戈壁,这群大学生在“行走的课堂”燃青春担使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近日,上海电力大学“电亮沙海绿富同兴”实践队的00后大学生跨越千里,走进甘肃武威能源建设现场。烈日下,同学们在这堂“行走的课堂”上,聆听巨大风机叶片与西北长风碰撞发出的声响,思考课堂里常常提及的“双碳”战略与脚下滚烫的土地紧密关联。在武威“大学生思政理论实践课教育基地”,同学们不仅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更在与一线建设者的交流中,对青春使命、专业责任有了更为真切的感悟。
从课堂到现场 升级专业认知
走进甘肃武威的浙能武威能源建设现场,实践队的成员们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作为“陇电入浙”战略布局的重要主体,这里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浙能武威2X1000MW调峰火电机组工程”。塔吊林立的工地上,一线青年职工忙碌的身影,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电力人”三个字背后的重量。
实践队成员方敏玉是甘肃酒泉人,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当地电力设备实物的样式比课本中更加复杂。“课本上是最基础的知识。在实际建设中,考虑到当地风沙大,为了防止风沙导致组件损坏,都采用全封闭式的构造。这是为了适应当地环境、提高效率和减少损耗,设计和建设实物时,要不断考虑最优解,不断进行实验、调试。”
在“行走的课堂”中同样颇有收获的还有实践队成员刘子歆。在戈壁,风沙是这里的常客,在武威现场,她深刻体会到环境对技术应用的约束,技术设计需要因地制宜。“书本上强调光伏板‘追光’转动能大幅提升效率,这似乎是理想方案。在当地,这个方案并不适用,因为转动机构不仅易被强风损坏,漫天沙尘更会使光伏板附上沙尘,从而降低发电量。这样的环境促使我们必须采用固定支架的安装方式以提高光伏板抗风沙的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成员同步开展了新能源行业的“口述史”访谈。远离都市的繁华,电力从业者却用一次次巡检、一张张图纸,把清洁能源送进千家万户。在访谈中,一位师傅说道,“场站的假期较少,一个月和场站的兄弟们相处的时间比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多。”那一刻,实践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专业责任”的内涵。它既是技术细节里的分毫不差,也是漫长岁月里对岗位的不离不弃,更是个人命运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同频共振。
从城市到戈壁 感悟责任和坚守
实践队成员抵达甘肃戈壁工业园区的首日,便遭遇了沙尘暴。狂风袭来,黄沙蔽日,简单的眨眼都成为挑战,实践队成员对新能源事业的艰辛环境有了切身体会。
刘子歆告诉记者,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实践队走访的新能源企业组织员工一起种树,预防沙漠化。“这让我迅速调整心态,领悟到在极端环境下工作,专业能力的发挥离不开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团队精神支撑。这次经历不仅磨砺了我应对恶劣条件的韧性,更让我深刻理解了新能源事业背后不可或缺的人文关怀与可持续发展视野。”
当风机叶片划破长风,当园区映出朝阳,对于方敏玉而言,这次实践让她看见了故乡的另一种可能,戈壁也能开出希望之花。于是,“学成归来”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她在心里一次次摁下的确认键。方敏玉说,“新能源场站普遍远离市区,人烟稀少。但这种条件下,电力人还在长期坚守,并且吸纳了更多的青年人来到这里就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我看到那么多电力人扎根西北,将青春奉献给电力事业,我也想学成之后回到家乡,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把家乡变得更好,为家乡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通过这次暑期实践,我毕业后扎根家乡、服务家乡的想法更加强烈。”
刘子歆通过暑期实践同样对未来职业规划产生了新的想法。“这一次的实践经历拓宽了我的职业视野,我会将职业规划聚焦于西北地区,这里更需要人才,更需要新兴力量投入到戈壁滩上的新能源产业。”
上海电力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与浙能武威能源有限公司,在国网武威供电公司团委与民勤团县委的共同见证下,围绕青年人才培养开展系列实践育人活动。此次合作的背后,是团组织在青年成长路径上的深度探索与实践创新。无论是基地共建,还是培训互通,校企团委始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青年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产业一线和校园课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