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亮相,恐龙展添新,自博馆为青少年带来“新伙伴”
2025-07-2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诺奖得主与青少年对话,恐龙展推出新主题周,7月19日和7月20日两天,上海自然博物馆内连续推出两项重磅活动,为青少年带来了不少“新伙伴”。

  ◆  诺奖获得者带着新书与青少年对话  ◆  

7月20日上午,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本·费林加亮相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与青少年的对话。这是上海科技馆品牌教育活动“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的最新一期活动。

现年73岁的本·费林加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杰出学者,因其在“分子机器”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荣膺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不仅是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更于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力斐然。

在讲座中,费林加以《发现的乐趣》为题,回顾了他和团队在“分子马达”和“分子开关”研究上的突破性进展。他详细阐释了如何通过精密的化学合成,构建出能在纳米尺度上实现可控运动的分子机器。他指出,合成化学的创造力已超越自然设计,为构建微观分子世界提供了无限可能,从药物到显示器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他特别强调,当前核心挑战在于实现纳米尺度运动的精确控制与动态分子系统的开发,这预示着分子纳米科学的未来将充满无限潜力。

讲座结束后,费林加与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进行了一场题为“生活中的化学”的精彩对谈。倪闽景强调,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此类高水平的科普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公众对化学魅力的认知,激发科学兴趣。有观众提问“化学学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费林加认为,化学使我们能够从分子层面理解世界的本质,解释身边的一切现象,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乐趣且意义非凡的事情。

本次活动费林加也携其新书《令人着迷的化学:生活中的分子》进行现场签售。书中以日常现象为切入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维生素C如何对抗坏血病?为什么菠萝会“咬”舌头?液晶屏幕的诞生竟源自一次意外发现?……书中不仅涵盖咖啡因、乙烯、黑色素等耳熟能详的分子,还探讨了化学在历史关键时刻的角色——从古代埃及的香水配方,到战争中使用毒气的科学反思,再到现代药物的革命性突破。每一章都融合了科学原理、历史轶事与生活应用,让复杂的化学知识变得鲜活易懂。“希望这本书可以鼓励年轻人来了解科学,了解化学,未来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现代科学发展助力。”费林加告诉记者。

  ◆  恐龙展迎来“草原小伙伴”  ◆  

7月19日,正在上海自博馆展出的“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迎来新一期活动,由上海科技馆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联合策划的“内蒙古主题周”开幕。

作为我国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之一,内蒙古在本次恐龙大展中展出了多件具有代表性的珍稀化石。从恐龙实体骨架到蛋化石、足迹化石,再到古植物遗存,这些来自草原深处的展品共同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立体的远古生命图景。

其中,王氏达斡尔龙因罕见地保留了完整的肠道结构,成为研究恐龙内部解剖的重要个案;而刚刚于2024年正式命名的百年鸳鸯龙,则讲述了一段被尘封百年终获学术确认的科学故事。体型巨大的二连巨盗龙、尾羽极为夸张的胡氏耀龙,以及保存状态出众的精美临河盗龙,则分别代表了内蒙古在窃蛋龙类、带羽恐龙和小型兽脚类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此外,像董氏中国似鸟龙等标本,为学界提供了有关恐龙群居行为和集群死亡事件的关键实证;而被误以为“偷蛋”的嗜角窃蛋龙,经研究证实为具有明确孵蛋行为的“模范父母”,其姿态也成为公众理解恐龙育幼行为的重要线索。另一件极具话题性的展品——单指临河爪龙,则是首个发现只有一根手指的阿瓦拉慈龙类,独特的身体结构引发了广泛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首次系统呈现了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恐龙舞池”足迹场景化石,连同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种子植物之一——五穗花苏铁等古植物标本,共同构建起“恐龙的土地”与“恐龙的环境”之间的生态关联,进一步拓展了展览的科学深度与整体观感。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李陟宇表示,这一系列展品不仅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亿万年前的生命风貌,也集中展现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在古生物收藏、科研与展示方面的深厚积累。借助恐龙这一生动的文化符号,科学与公众、东西部文化在此实现了跨越地理与时空的深度连接。

除了看来自草原的恐龙化石,“内蒙古主题周”期间还推出了一系列丰富的配套活动。科普课程《恐龙中的小不点》通过互动讲解和游戏设计,引导儿童了解小型恐龙的结构特征、生活方式及生态策略;展馆内,马头琴、呼麦、舞蹈《白马》等民俗快闪表演带来浓郁的草原氛围;同时,一部以地质时空与生态文明为主题的4D影片《壮美内蒙古》也同步展映,通过多感官交互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穿越”到草原时空。

启动仪式上还发布了“中国恐龙大展·AI小程序创意设计征集”活动,该活动由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腾讯微信创新实验室共同发起,面向6至18岁青少年和家长开放,参与者可以运用编程工具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将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古生物知识的理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