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聚上海|关注BW也拆解产业逻辑,这名科技博主用短视频创作当“科技翻译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复旦大学数学系出身、当过上海武警女兵,又在欧莱雅、京东操盘过市场运营。没想到,这些经历却让卢椰成为一名用短视频拆解产业逻辑的“科技翻译官”。如今,某一天的上午她还在临港新片区的高新尖实验室拍摄,下午就可能已经直接冲向了BilibiliWorld 2025这般二次元浓度爆棚的现象级展会了。
通过创建“安吉拉洞见”为代表的短视频IP矩阵,推动上海科创故事破圈传播,这成为了卢椰当下“ALL IN”在做的事。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片蓬勃热土,恰恰给了她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的不竭灵感和选题。一想到这点,她就觉得,自己的这条“另类之路”走对了,并且会越来越有奔头。
◆ 以短视频破壁,让硬科技不再高冷 ◆
在大学求学岁月,卢椰曾主动到军营淬炼青春,这让她比同龄女生更吃得起苦,抗压更强,意志更坚。毕业后,她先是在职场打拼了几年,后来又创业开过一家新经济领域的FA(投融资服务机构)。所融入的圈子,都是互联网和大消费领域,这些经历让她心生感触——科技变革是需要被“翻译”成大众语言的。
2018年,AI技术开始进入爆发期,公众对“智能制造”“大模型”等概念存在认知断层,上海集聚了商汤、中芯国际、寒武纪等顶尖企业,却也常常缺乏接地气的解读。于是,从此前已开始小试身手写写公众号文章,到视频号的风口出现,卢椰决定全身心投入短视频创业,正式创立以“安吉拉洞见”为代表的短视频IP矩阵。
“我想当‘科技翻译官’,用短视频拆解产业逻辑,架起科技圈与公众的那座‘认知桥梁’,希望硬科技不再高冷,推动上海科创故事的破圈传播。”卢椰有着明确的前进方向。
几年下来,矩阵已形成规模效应,全平台粉丝超过800万,“安吉拉洞见”是财经领域TOP10博主、也是2023-2024连续两年视频号官方互选平台的TOP50账号。旗下的“清醒科技Pro”则成为科技互联网领域TOP10大号,覆盖创投圈领军人物及一线科技企业决策层。这些成绩让卢椰高兴,这亦印证了最初就想指向的打通专业与大众壁垒的“转译”能力。
◆ 内容创作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 ◆
当被夸赞是“大V”时,卢椰始终保持人间清醒,“哪有什么奇迹和大运,无非是无数个坚持的日夜。”她说。
“当时,我和团队在科技、财经领域同时孵化新IP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确定性。前期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设备、人才和制作上,但成功率的能见度很低——就像在迷雾中摸索方向。”卢椰认为,内容创作的最大难点,还是从0到1的创业冷启动阶段。
团队曾经纠结,是蹭热点、做低俗八卦来追求快速流量,还是坚守高质量内容?卢椰笑言,“尤其在起号阶段,这种平衡考验的不仅是策略,更是人性”。最终,团队还是选择了后者:坚持正能量价值观输出,绝不向低俗谣言或传播焦虑妥协。因为大家相信,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才能赢得长远、赢得信任。
卢椰说,从起号伊始到现在,一以贯之的便是只做精品内容、坚持原创,以及扎根一线报道。
“每个视频,我们都精雕细琢。”卢椰说,受众看到的1分钟短视频,我们可能花了2~3天去制作——从前期调研、文案脚本打磨,到后期包装和渲染技术。这些“看不见”的功夫,才渐渐换来认可,普通公众的一句“学到了新知识”,或是业界大佬对内容拆解到位的点赞和转发,就是卢椰最大的前行动力。创业初期,某天醒来,前一天发布的视频达到了500万多的阅读时,他们意识到“爆了”。慢慢地,偶然触达的高数据开始以更高频方式来敲门。
当下,市面上也有一些账号靠转载或录屏“截流”,卢椰始终坚持原创。特别是做到“头部”后,她坦言,确实遇到过“搬运”到极致的模仿者。从账号名字、头像、封面颜色,甚至IP人设都在照抄。但她也有自信,因为,只能抄到“壳”,抄不走团队的灵魂——那就是对科技、商业趋势的深度洞察和独特视角。
从刚结束不久的BilibiliWorld 2025,到下周就要启幕的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还有每年定时亮相的上海车展、进博会、工博会等,卢椰总会在一线捕捉最新动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前瞻性。
在她看来,坚持不易,好在信念坚定,因为内容创作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它需要耐心和热爱,才能在流量洪流中守住初心。回首来看,正是这些“难”,才塑造了韧性,也才成就了今天多个IP矩阵的齐头并进。
◆ 常常被感染,讲好上海故事更有使命感 ◆
《巨头暗战BW,圈层经济争夺战》《1000米的高空,一个新经济层正在崛起》《数智化升级 中小城市如何整出“科技与狠活”?》《年轻人爱上的“碰一下”正在抢滩注意力经济》……真人出镜的封面定格帧,引人入胜的标题……打开“安吉拉洞见”等视频号,内容创造者的活力和敏锐度扑面而来。实际上,来到一线、做原创内容时,卢椰本人常常被感染,这鼓励着她进一步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
上个月,她报道了中国盾构机和国产AI大模型的创新故事。当时,她和团队受邀参加“走进新国企”的活动,在中铁隧道局的探访中,重点探秘了盾构机。它是“工程机械之王”,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盾构机曾经被欧美垄断,好不容易买了,在机器维修保养上也曾多有限制,但经过20多年的自主研发,中国不仅把盾构机造出来了,而且还造得很好。如今中国盾构机在全球,占了七成市场。”卢椰记得,当时中铁隧道局相关负责人骄傲地说“西方用专利筑墙,我们用协同造桥”。刹那间,民族自豪感、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变得具象而强烈,这种情感自然而然融入了她后续科技故事有温度、有力度的讲述中。
最近一期《巨头暗战BW,圈层经济争夺战》视频的出炉,源自选题会上对热点的讨论和脑暴。当时,一位队员发现,上海的酒店价格暴涨,还订不到,从这样的“反常”现象出发,大家去探究原因,原来,是二次元浓度爆棚的BW要开了。第一时间,团队就排队去了现场。“我虽然不是二次元的狂热粉丝,但到了现场,我都要被这种热爱感动哭了。‘痛文化’热烈而多元,随着00后的长大,‘痛车’也第一次高密度出现在BW。这种观察,我们希望从第一视角展现出来。”卢椰说。
常常被感染,让卢椰对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更有了使命感。除了选题上的敏锐度,卢椰还要与剪辑师、动画师协作视频的剪辑、动效、包装,将技术参数转化为可视化图表,找到让读者易于理解的最优路径。晚上也要做前一天视频的数据汇总和复盘,第二天再来给团队指明改进方向。
“选题、写文案、拆脚本、拍摄、剪辑、包装、全渠道发布和运营复盘,这是一整个链条化生产。正是高效、耦合的团队协作,让我们实现爆款量产化。”卢椰说。
对话 在上海安心创作、持续进步
记者:在你眼中,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在上海的生态是怎样的?
卢椰: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读书、毕业去企业打工、到后来的创业和做自媒体,都是扎根在上海这片土地上。上海在拥抱互联网内容创作者、营造生态上,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包容性和前瞻性。
包容性是来自上海赋予创作者的独特资源禀赋。上海可能是全国唯一能同时深度触达“临港AI实验室”这样的硬科技与“淮海路消费场”潮流商业的城市。从实验室到商场的无缝切换,让创作者既能捕捉量子计算的技术突破,又能记录年轻人抢购限量潮牌的消费新场景,形成“科技+商业+文化”的复合叙事能力。这种时空压缩的创作资源在全球都属稀缺。这种产业浓度也赋予我们创作者独特视角和不竭的灵感。
至于前瞻性,我忍不住要夸夸上海市委网信办搭建的交流平台,让我们这些互联网内容创作者从埋头单干的“记录者”,升级为一群优秀创作者的“同行者”,每一次参加活动,都是一次宝贵的充电和交流机会,也让我更系统地理解作为网络名人的使命。
记者:你如何看待此次有关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沪九条”的出炉?
卢椰:优质内容是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的重要引擎,更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战略布局。这次的“沪九条”就像是要打造一个“友好型生态”,让创作者更安心地产出高质量内容。在我看来,这体现了上海对互联网内容的重视——它不是“浅层娱乐”,而是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核心。
政策中提到,互联网优质内容要“积极传播正能量、社会认同度高、影响力大”,这完全契合我们工作室一直以来的价值观。作为创作者,我们更是相信,不仅仅是在“做视频”,而是在传递价值,用科技、商业内容展示上海的创新活力,要用更高质量内容回报这座城市的支持,实现与上海的共成长。我们期待,在上海安心创作,持续进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