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行走的海丝课堂”,这个高校暑期实践队的中外学生共讲海丝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扬州东关古渡的青石板路上,队员们的脚步与千年前的商队足迹重叠;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碧波里,倒映着六圩灯塔公园的红白塔身;江都水利枢纽的水流声中,流淌着古人治水的智慧回响……近日,来自上海海事大学“心引力·航迹”实践队的俄罗斯籍留学生Rinata Isaeva和中国学生沿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足迹,走进江苏省扬州市,通过组织中外学生踏访千年海丝地标、录制《航运青年说》视频等形式,沉浸式体验海丝文化,用镜头讲述所见所闻,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
◆ 行走的“海丝课堂” ◆
在实践队成员探访扬州海丝地标的过程中,古运河码头东关古渡磨平的石阶、大运河博物馆里带阿拉伯文的瓷碗、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古老堤岸,都让海丝文化变得可触可感。一路走来,扬州作为昔日海丝重镇的繁华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这里曾是商船云集的“国际码头”,是丝绸、瓷器远航的节点,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场所。
留学生Rinata感慨道,“希望能继续和大家共同探索中国海丝文化。以前只知道俄罗斯的皮毛、蜂蜜通过陆路销往东方。现在知道精美的中国瓷器和丝绸,原来就是从扬州这样的港口启程,经漫长海路或转陆路,最终抵达我的家乡。能站在这里,感觉非常特别。”此次实践将书本中的中国海丝文化鲜活呈现,队员们的每一步足迹,都如同与历史的亲切握手。
谈及为何邀请留学生担任主讲人,连续两年参与暑期实践的吴礼敏告诉记者,“我们希望以外籍友人的视角解读海丝文化,让开放包容的海丝精神真正地融入实践。”由于留学生主讲人对部分历史细节不熟悉,实践队成员就先带她走访地标、细致讲解,再让她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帮助她的表达更自然。考虑到留学生主讲人的中文能力有限,实践队成员先帮她把讲解词简化成短句,并标注好拼音。拍摄时多拍留学生与地标互动的画面,比如指着古瓷碗微笑,以镜头语言进行补充。
谈及在实践和团队协作中的收获,吴礼敏说,“团队协作的经历让我们明白,海丝文化的包容,正体现在解决差异、寻求共鸣的过程中。在扬州探访海丝文化的过程中,包容这一精神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海丝文化中的包容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消化、融合与再创造。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意味着在跨文化交流时,要学会尊重差异,以理解代替隔阂,用协作化解分歧。在多元环境中既坚守自身,又接纳他人。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让包容成为催生新生的沃土。”
◆ 青春的传承答卷 ◆
扬州作为海丝重要节点,有很多历史遗迹和非遗传承。走在扬州的街巷里,仿佛能听见波斯商队与中国工匠的讨价声,看见满载丝绸的商船扬帆起航的瞬间。
在探访中,队员们产生一种想让“千年故事继续被听见”的使命感。这样的使命感也体现在《航运青年说》视频中,实践队队员用青年视角讲述航运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并用无人机等镜头,多角度展现扬州等海丝城市的文化风采。为了拍摄,实践队队员顶着高温,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提前去预设拍摄的地点进行踩点;炎炎夏日里,负责后勤的队员悉心照顾意外中暑的队员……这些分工里,都是合作精神作为海丝文化底蕴的真实写照。
传统思政课多在校园,这一次,课堂在运河边,在码头旁。谈及参与拍摄视频的感悟,吴礼敏说,“立足本次实践,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坚定了传承和弘扬海丝文化的信念。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航运青年,我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青春之力推动海丝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问吴礼敏会用哪个词概括此行,她脱口而出:“传承。”在她看来,传承对于实践队队员们而言,首先是一场双向的对话。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深入了解了扬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城市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海丝文化也以其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活力让队员们领悟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中国精神。选择“传承”这个词,因为它既饱含了对历史的敬畏,更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
正如大运河的水千年流淌却始终鲜活,“心引力·航迹”实践队的脚步仍在继续。这些年轻的航运人,正以探索者的热情、传播者的担当,让海丝文化从历史课本走向世界舞台,让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精神,随新时代的航船远航万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