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职场“断亲”的背后,是闪烁的社交红绿灯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从老一辈人“把单位当家”,到当代年轻人“下班光速回家”,以情感为纽带的职场社交,似乎正在转向效率优先。智联招聘曾在2024年开展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达76.8%的受访白领对职场社交感到困扰,对职场社交“能躲则躲”的白领占比23.4%,戴上面具强行“营业”的占比26.9%。有媒体将这比作年轻人的职场“断亲”现象。
是什么催生了年轻人的职场“断亲”行为?随着职场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大,当代年轻人发展出了很强的时间观念,追求办事效率,工作交接以外的社交能省则省。作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很多年轻人宁愿通过微信、QQ与同事沟通,也不愿面对面交谈,避免尬聊、冷场。此外,诸多职场“糟粕”也在催生着“断亲”现象,面对领导“画饼”、无效加班和职场PUA,让年轻人进入防御姿态,通过减少社交,来挣脱强加于个人的职场“紧箍咒”。
比起“00后整顿职场”这样夸张的说法,更多年轻人面对职场社交展现出一种“淡”味。职场“断亲”,与其说是年轻人懒于、疏于、不屑于职场社交,不如说是一种不争取、不勉强、不挽留的态度,力求“公事公办”。
单位里的一些老前辈,总是怀念当年很多人聚在一起谈工作、聊人生的热闹氛围,但也别急着给职场“断亲”的年轻人贴上冷漠的标签。社会更应该关注“断亲”现象背后年轻“打工人”的精神困境,以及他们对善意、同趣和温暖的渴望。
从这个角度看,职场“断亲”,一定程度上是当代年轻人在重构职场社交的边界。“断亲”的背后,很可能是“选亲”,断的是虚伪的客套,选的是投契的趣缘。例如“搭子”的流行,反映了“轻于朋友,重于同事”的新型社交关系,以三观与兴趣为纽带,实现精准的陪伴以及有边界感的社交。这样的自主调整,有利于年轻人实现情绪自洽,有00后就描绘出理想中的形态:“好同事就像蓝牙耳机——离开工位自动断开,下次见面又能秒连。”
我们不妨把“断亲”看作职场文化变迁过程中的一次停顿,年轻人站在社交“红绿灯”前观望。“红灯”,代表着年轻人对社交价值的失望,要让他们放下防御姿态,用人单位应该用心打造更多有效社交场景,少一些虚情假意的“鸡汤”或“画饼”,压缩无效工作时间,让真诚和回报成为员工拓宽社交边界的动力。当年轻人逐渐从良性的工作环境中找到成就感,在包容的氛围中培养归属感,在职场社交中有了获得感,通行的“绿灯”自然会亮起。
“绿灯”,也意味着年轻人的自我反思与选择。“断舍离”或许是面对职场焦虑最直接的举动,但职场现实明摆着,上下游的链接是断不了的,同事间的沟通是舍不去的,团队协作是离不开的。适当的职场社交,是更好完成工作的催化剂,是保持工作热情的助燃剂。纵使不做“社交达人”,也可以从“能躲则躲”转向“可亲则亲”,而非简单一“断”了事,毕竟人并非活在真空里,尤其是在高度依赖工作协同的现代职场。
祖辈、父辈常常有着把工作单位当作“家”的情怀,70、80后更乐于把单位当作凝聚人情、资源、关系网的沙龙,如今00后也在重塑符合时代的职场文化。无论哪个时代,中国人对情感的重视不会变,当Z世代厘清了新时代的职场脉络,他们会以另一种社交姿态重新归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