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聚上海|互联网“养成系”的成长日记,在沪八个春秋创造梦想
2025-07-24 青年

青春上海·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

“养成系UP主”是叉叉(真名:朱羿文)这个25岁的女孩给自己的定义。高考以后,她来到心心念念的上海这座城市,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因缘际会开设账号@塑料叉FOKU,成了一名B站UP主。从爆款的美妆理念分享,到趣味十足的生活日常,她在互联网上以各种各样的好玩视频,吸引了众多粉丝。

在上海生活的八年时间里,从一名热爱分享的学生,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奔走,创作出一个又一个奇思妙想的视频,上海既是给予她灵感的温厚土壤,也是包容她的自由世界,见证着她成长的一点一滴。

因为井盖上的猫粮,她爱上了上海

对上海的向往,早在叉叉少年时就开始,而起因是一个井盖。那时叉叉还是一名初二学生,从山东来到上海,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斜对面,叉叉见到下水道井盖上放了许多猫粮,这深深地打动了叉叉,“在上海,小动物也会被呵护和包容”。而叉叉又从小喜欢二次元文化,上海的许多高质量二次元漫展也增加了她的憧憬。

“高考完了,没有任何犹豫,填了上海的学校。”叉叉的妈妈王女士回忆。当年九月,身为学霸的叉叉进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就读。而正是在大学中,叉叉开始接触到了互联网内容创作。“不少学长学姐做自媒体,同学之间互相鼓励,互相认可。”叉叉回忆那种欢快、自由的氛围,在这种包容中,她也鼓起勇气迈出了第一步,在B站开设了账号“塑料叉FOKU”。

起初,叉叉将B站当成了朋友圈,主要是分享自己的生活,没有固定更新频率。但到了2020年,她在知乎上发布了一篇拍照心理学分析,“流量一下就爆了”,叉叉敏锐地察觉到视频爆款的同样可能,立刻连夜拍摄,第二天发在B站。果不其然,视频当即爆红,突破百万播放量。从那时候起,叉叉真正产生了自媒体意识,正式走上了互联网内容创作者之路。

包容让“羞耻感”消失,不断探索成长

“上海是一个见怪不怪的地方,给人非常自由的空间。”说到上海,叉叉和妈妈王女士一起感慨。

在上海,叉叉各种精灵古怪的想法都得以落地。叉叉在B站制作的第一期视频,是穿上cos服,在同济大学的樱花大道跳舞。“弹幕很多都在问,背景是不是合成的,路人都不回头看你。但这其实就是上海的环境,一面包容你,一面引导你。”叉叉笑着说。原本拍摄时,她自己也觉得不太好意思,可大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反而让她的“羞耻”无处安放。

这种包容,也令她逐渐克服了羞耻心,以自然而然的态度,开始她的“探索”。在那之后,她又创作出许多条好玩的视频,像是在大学里录宅舞、黑皮妆出街。其中她记忆最深刻的,是视频《当亲戚老师跟别人吹你是个“大”up主》,这也来自她的亲身经历。学校里上着专业课,老师突然当着全班的面,开始放她在B站的视频;一次期末汇报,导师突然站起来,当众介绍叉叉是个拥有不少粉丝的UP主。虽然“社死”,但叉叉感觉到了校园对互联网内容创作的包容:“老师们都将我的事作为很好的东西和大家分享,十分鼓励我。”

上海也同样是个大的素材库。总能给予她无限的灵感。视频里,她体验上海的沉浸式戏剧乐园、去上海老理发店复刻80年代发型。“我带着笔记本电脑出门,到了咖啡厅坐下,突然来灵感了,就打开备忘录开始写。”叉叉说。

在压力中获得快乐,创作更加宽阔

就像所有的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叉叉坦言,无论有多少的灵感,在创作上,她也同样难免会面临更新的压力。“稿子会难产,写半个月之久”“脚本字斟句酌”,这都是常有的事。从前期的策划,到拍摄、后期的剪辑,这几年里,她都是一人负担起来。执行时,作为一个绝不拖延的快速行动人士,她通常“弹射起步”:“如果想好了,又是短视频,我会在一天之内把它拍掉。”

做UP主,叉叉形容这是一种“全脑沉浸”的状态:“吃饭的时候也在写文案,上厕所的时候也在剪视频,洗澡的时候在想东西,睡觉前,脑子还得过东西。”即使是休息,也很难保持完全的放松,像是平常看剧,也会不自觉地关注其中精妙的拍摄手法,想要借鉴和学习。这是一种压力状态,却又带着极其的快乐:“对我来说,拍视频特别有意思。”

这些年来,随着个人的成长,叉叉发现,自己的视频创作也在发生转变。从展示自己的好玩选题,到思考更多、更深,更加注重“利他性”:“我会愿意去做利他的内容,将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放在第一位。”在她的视频里,出现对处于“能量低谷”的网友们的关心,也有对“大学成长干货”的分享。同时,她也更坦然地面对自己。“过去,如果我情绪不好,我也会做很开心的内容,但现在,我会分享我如何走出自己情绪的低谷,来为相同处境的人提供陪伴。”她说。

这种成长,叉叉的妈妈作为最了解叉叉的旁观者,也有所感受。不久前,叉叉作为中国青年代表之一参加了一个联合国世界青年论坛,在采访中真切地表示“为世界发展进程贡献中国青年力量”,妈妈惊讶于叉叉飞速的成长,也对她的成熟十分欣慰:“也许叉叉做的内容看上去没那么高大上,但是通过点点滴滴,她在散发着影响力,积极地影响年轻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和上海“双向奔赴”,城市在护航

从2017年到2025年,在上海,叉叉已经度过了第八个春秋。除了去深圳实习了两个月,叉叉一直扎根在这儿,从未离开。而这个地方,也已成了这个北方姑娘心中真正意义上的“家”。从创作拍摄,到生活重心、情感连接,她都与上海深深相连。“现在我每周都会和朋友citywalk一番,去上海的各个角落溜达。”叉叉俏皮地说。

妈妈王女士则形容,这些年来,作为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叉叉对上海的感觉是“选择越来越坚定”,无论是创作氛围,还是相关政策,都感受到了上海对自媒体人的重视:“上海是互联网内容创作者最肥沃的土壤,最近出台的‘沪九条’,也让自媒体人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上海吸引着叉叉这样的互联网内容创作者,又通过叉叉,更多Z世代也感受到上海的独特魅力。每年高考季,叉叉都会收到私信,因为叉叉,粉丝们也向往上海,想来到上海上大学,甚至是考同济。说起来有些浪漫,但的确有许多人在叉叉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梦想中,被鼓舞着前行。从向往到扎根,从记录到创造,叉叉既是和上海“双向奔赴”的一员,也是与上海共同成长的一分子。上海既是她的梦想之地,也是她和许多年轻创作者的梦想实现之地。

对话

记者:作为一名up主和创作者,叉叉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呢?

叉叉: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养成系up主。很多观众告诉我,他们一开始看我视频的时候是高中,后来如愿以偿考上理想的大学,甚至和我一样来到上海,他们会觉得和我共同成长。

记者:在上海待了几年,叉叉有哪些惊喜或印象深刻的地方呢?

叉叉:学校的氛围、上海整座城市的包容和接纳,给予了我创作很大空间,这是我感受到的巨大惊喜。

记者:最近上海也推出了一系列鼓励互联网创作者的政策,叉叉是怎么看的呢?

叉叉:对我们创作者来说,这是莫大的鼓舞,同时,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展现出了上海市政府对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的定位和关注。

青春上海·青年报见习记者 林千惠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