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形机器人学本领,这个训练场将被搬进2025WAIC
2025-07-2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你将可以看到机器人亮出这些绝活:商超里,2台 Butler 机器人如店员一样移动取货、结账,地瓜机器人为你递上饮料,一旁,青龙机器人给你上演一套组合拳。这些机器人的精彩表现,都来自国内首个机器人“技能学校”的训练。7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张江模力社区的国地中心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提前探营即将亮相2025WAIC的机器人训练场景。据悉,新的“扩建”消息也将在此次大会上发布。

100多台机器人10多个场景练本领

2025年初,上海浦东张江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学校”——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训练场。作为国内首个能同时容纳上百台不同类型人形机器人训练的“技能学校”,这里正用科技的力量,给机器人“上课”,为它们未来走进工厂、医院、家庭等场景打基础。

在这里,机器人能学到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市场总监杨正叶告诉记者,这个训练可不简单,涵盖了智能制造、民生服务和特种应用三大领域,细分出10多个训练场景。不管是工业生产线上的零件搬运,还是医院里的辅助护理,甚至是特殊环境下的作业,机器人都能在这里针对性训练。更关键的是,机器人训练的数据能共享,让它们在工业、医疗、服务等领域的能力提升更快。

要让机器人学好本领,离不开厉害的“教练”——大模型。这里有两个重磅模型:一个是和华为一起研发的“龙腾”VLA 具身操作大模型。它学了600多万条数据,包括机器人真机训练的“白虎”数据集和仿真场景的合成数据,再加上华为的国产算力和云训练工具帮忙,部署到青龙、智元等不同机器人身上,机器人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干活的本事明显变强了。

另一个是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的 InternVLA-A1模型。它也学了约600万条数据,融合了各种真实和模拟的操作数据,能理解场景、想到该做啥,还能精准完成任务。

年底前将完成1000万条数据采集

训练场里的一块大屏,正滚动显示着机器人训练的各项数据:人形机器人112台,昨日新增实机数据34186条,当前采集量260.45万条,昨日新增仿真数据2604条。

杨正叶介绍道,训练场从今年1月开始试运行,6月底7月初完成验收,到目前为止经过大量的筛选和验证,实际采集了260万余条征集数据,“下半年我们还会加快速度,目标是在年底前完成1000万条征集数据的采集。”场景覆盖公共服务、工业制造、家庭服务等重要场景。

但即使有1000万条征集的数据,还是不能形成较大规模的规模化数据集。“因为应用场景太多了,而且机器人本体还在不断迭代,以后如果装上灵巧手,传感器更多,未来会形成更多的数据。”杨正叶表示。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地中心也将宣布在江苏常熟和河南郑州成立两个分训练场。

他还透露,这次大会上,上海创新中心和北京创新中心要联合发布关于数据互通共享的倡议,延伸到未来建设的训练场,大家用同一套标准来规范数据,来保证数据的高质量、泛用性。“最终我们希望形成数据采集的标准,包括数据存储的标准和工具链,把这种数据训练场的模式逐步完善,复制出去,让数据采集形成规模。”在此基础上让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更快速落地。

模力社区的这些AI企业也将亮相2025WAIC

国地中心人形机器人所在的模力社区,在2024年7月5日2024WAIC上正式发布,2024年8月30日正式投入运营。在这一年里,模力社区着力打造三横三纵生态体系,坚持应用引领,垂模驱动,要素支撑,促进AI纵深延展;聚焦具身智能、科学智能、应用智能,扩大垂模横向覆盖,加速AI价值释放。

“我们的特色区是垂类模型的生态集聚区,帮助企业打通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张江科学之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慧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以模力社区为引擎,张江已吸引近200家上下游相关企业,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链集聚效应,覆盖底层技术、场景设计、算力支撑等闭环生态圈初步成型。

衍因科技以“打造国内自主可控的生物医药AI智能体科研平台”为目标,带来自主研发的“衍因智研云”,已服务60多家创新药企、200多家科研机构及医院、380多家高等院校,让生物医药科研更高效、更精准,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蜜度的“AI+办公”让公文写作又快、又好、又轻松;智子熹源的“智子能碳专家”智能体,以拟人化“专家”形态,能以1/10成本达到10倍效果,带来100倍收益;稀树科技以“开启三维记忆新纪元”为愿景,带来高精度全彩3D扫描、打印一站式服务,用智能手机或普通相机拍照片或视频后,以 AI 算法即可生成栩栩如生的三维数字模型,复刻下一个立体的时光……

模力社区的多家AI企业,也将在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发布新的硬核成果,展示最新的有趣概念,展现人工智能与产业、生活的融合未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