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作品现身敦煌文化展,看艺术家如何在上海“登临出世界”
2025-07-25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马伯庸作品改编的电影《长安的荔枝》正在热映,这无疑加深了人们对这位草根出身的作家的好奇。种种迹象表明,马伯庸正在向艺术界挺进。由他撰文、鲁大东篆刻的作品《庆州白塔咏》与20余件珍贵文物、20余位当代创作者的佳作共同亮相昨天揭幕的敦煌当代美术馆2025年度展览“登临出世界”,引发众多关注。

记者了解到,“登临出世界”是一个以“塔”为核心线索的专题展览,汇集跨越1500余年的历史文物与当代创作者的多元回应,在丝绸之路的文化沃土上,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传统与创新的精神之塔。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20日,为观众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展览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的历史基因。策展团队沿丝路文明脉络,汇聚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等机构的珍贵藏品。展厅内,自东汉至元代的车马仪仗器、石造像塔、经卷、金银器等珍贵文物静静陈列,共同勾勒出“塔”在历史长河中的形态演变。

当代创作者们则以多元艺术语言回应这一古老意象。马伯庸那件颇受关注的《庆州白塔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据了解,文章是马伯庸为“登临出世界”展专门而写,书法家鲁大东以篆刻形式将诗作镌刻于石印之上。作品灵感源自家乡赤峰的庆州白塔,通过文字与书法的交融,唤醒古塔承载的时空记忆,成为文学与传统艺术对话的生动注脚。

“这60多个造像都是我亲手制作,主要灵感来源是敦煌莫高窟。”针织艺术家侯雨岑的装置作品《网中千相》也很引人注目。她以金属缠绕编织而成的复杂结构,既呼应了敦煌壁画中精巧的纹样美学,又隐喻了丝绸之路沿线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微妙连接,在金属的张力中呈现个体与群体、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关系。另一件作品《寻·窟》则借助AI数字拟真与混合现实技术,在沉浸剧场中重构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古刹遗迹的历史风貌。观众步入空间后,便能在虚实交织的场景中穿梭于千年石窟之间,感受“世界之轴”向数字维度的延伸。

敦煌当代美术馆馆长杜晨艳表示,敦煌当代此次与甘肃省博物馆联袂主办展览,是加深与文博机构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敦煌当代致力于促进跨地区文化交流,既为上海的观众千里传送来自丝绸之路的历史瑰宝,也为文博研究、展陈展示与当代艺术实践的融合提供新语境和新思路。

据了解,位于上海长阳创谷核心位置的敦煌当代美术馆创办于2024年,以敦煌文化为基因,致力于通过跨学科的研究与展览实践,挖掘并重构丝绸之路文化在当代的思想价值。“登临出世界”是继开馆大展“境象敦煌”后,敦煌当代再度携手国内外文博机构,续写学术和艺术交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