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纪念日,一场科普在这里举行
2025-07-2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视频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9周年纪念日,“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佘山小课堂《从唐山大地震中思考如何地震应急避险》”活动在上海地震科普馆举行。

来自上海燎原双语学校的同学们来到坐落于佘山脚下的上海地震科普馆“探秘地震”“寻迹百年”,开启一场不同寻常的科学探索之旅。

董思齐同学对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的地动仪特别感兴趣:“它能够告知地震发生的方位,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了一千多年,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套观测地震的装置。”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今人类可以用精密的仪器在地震后探测地震波,通过计算精准告知发震时刻、地点和震级大小。同学们在馆内看到了一条用光带表现的地震波形图,这是佘山地震监测中心站记录到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的波形图。

在佘山小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观看《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了解地震是怎么发生的,思考我们的居住地上海会不会发生地震?这里还模拟地震应急避险,让同学们记住伏地、遮挡、手抓牢口诀,学习震前震后要做哪些准备,学习地震被困时应该怎么做。

地震应急包里应该放些什么?这个选择环节中,有的同学选择了书包,上海市地震局佘山地震监测中心站工程师教聪聪指导说:“大家可以选书包,但书包里就不要放书了,可以放水、食物、哨子和毛毯等避险物资。”“这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关于地震应急包的知识。”张馨月同学收获颇丰。

“我们将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带称为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是全球三大地震带。据统计,全球有超过80%的7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这三大地震带上,受它们的影响,中国、日本、伊朗、土耳其、美国、印尼、智利等国家都是地震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教聪聪科普道,由于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又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因此地震活动十分剧烈,主要集中在台湾、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地。

同学们还进一步了解到佘山地震监测中心站的“前世今生”。

1870年法国天主教会因航海导航的需要,选址徐家汇,建立“徐家汇观象台”,1872年开展气象观测,1874年开始的地磁观测和1904年开始的地震观测更使得它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地磁台之一,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地震台,为西方的现代科学研究传入中国打开了一扇窗,也开创了我国现代地球物理观测的先河。经历“徐家汇”时期与“陆家浜”时期,1933年徐家汇观象台又将陆家浜验磁台迁至松江县佘山山顶,建立佘山地磁台。

1979年,佘山地震、地磁观测台划归到同年成立的上海市地震局,1986年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同学们在这里看到了中美合作数字化地震观测仪器,它代表着观测逐步从模拟向数字化观测的转变。历经百年沧桑,佘山地震监测中心站的监测手段已由原来单一的地磁观测发展为拥有测震、地磁、形变、流体观测的综合性台站。

“希望本次活动,让同学们对地震应急避险有更多了解,了解得越多就越有信心面对地震,将学到的防震减灾知识告诉更多人,让人们免于受到地震的伤害。”教聪聪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