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高薪收入投身公益: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张申守从没想过放弃
2025-07-30 青年

导师在大会上授课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文、图

一个20岁才第一次吃肯德基的农村小孩,从大学实习开始历经十年终于攒够了去英国留学的学费,回国如愿得到了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而他“好日子”没过多久,便自己辞职了,原因竟然是打算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中。

上面这段文字不是网络小说,而是张申守的真实经历。

在很多人看来,张申守在办一件又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放弃高薪工作,全职投入公益事业;他的公益项目并非简单的经济援助,而是每年邀请困境大学生(事实无人抚养)来上海参观各大高新技术企业,其间承担孩子们的一切费用,只求可以提升孩子们的思想认知。有时,他会被别人当成骗子,面对质疑,他却一笑了之……

这几天,张申守发起的益志领公益基金会(下文简称益志领)和江苏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青年大学生“益领者”大会。也是这一天,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来到了大会现场,和张申守、益志领的导师以及工作人员们聊了一下,聆听他们的故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那是22年前的一个夏天,张申守拖着自己庞大的行李,坐上返校的绿皮火车,从漯河坐到南昌。炎热的天气伴随着列车行驶时“哐当哐当”的声音,他几乎就快站着睡着了,在他昏昏欲睡时,一个声音叫醒了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一次的攀谈,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小伙子你站得累不累,来我这里坐一下吧。”一个陌生的声音叫住了张申守,坐下后,张申守得知,这位好心人其实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随后的几个小时,他们从学业开始慢慢聊起,聊到了张申守大学期间的规划。

“你有没有想过去国外留学,拓宽一下眼界?”教授关心地问道。

一句无心的询问,让张申守有些不知如何回答。他想了想自己经济拮据的家庭情况,又想了下自己的学历,自考本科。脑子稍微一转,他就怯怯地说:“我还是算了。”随后如实把自己的情况说了出来。

“如果你愿意付出努力,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教授说完便耐心和他讲解了留学的政策和费用等。回到学校后,张申守仔细算了一下,如果自己大学期间可以进入大公司实习,毕业后顺利转正,或许要不了多久便可出国留学了。

2013年张申守攒够了留学的费用,前往英国读研。在某节课上,老师列举了很多公益组织的例子,有来自尼泊尔、印度、缅甸,但唯独没有中国的案例,这件事对张申守触动很大。“说实话我是不服的,凭什么比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弱的国家都有这么多著名的公益组织和项目,但是我们没有。然后我又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如果当时有人帮我一把,我的状态可能也会大有不同。所以我就决定自己创办一个公益组织。”张申守说道。

现在回想起刚开始做公益时,张申守还会“嘲笑”自己:“一开始我也觉得,公益不就是给钱吗,就是很简单的事。但是后面我觉得,这样没法从根上解决问题。我觉得贫困地区的孩子和一线城市的孩子,他们的眼界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而这才是最需要去改变的。”

“就像我一样,如果我当时没有和火车上那位教授交谈,或许现在也是一个很胆怯的农村小伙。”张申守顿了一下补充道。

导师与学生交谈

不被理解的公益

眼看着“益领未来”公益项目即将开办,中西部地区的困境大学生也即将启程来到上海参观学习,张申守却接到了警方的电话。

“有的人会觉得,在上海给你包吃包住三天,再报销来回的车票钱,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所以他们就把我们当成骗子了。”想到这里,张申守不禁苦笑了一下。

除了被误认为骗子,很多参加项目的孩子也会不理解张申守的做法。“一开始我听说可以参加夏令营是很兴奋的,我以为我们是可以在上海四处逛逛。但是来了之后,我发现这里每天都是在上课,所以就有些不开心。”孙涛说道。他是去年参加“益领未来”项目的学员,但这位对项目有些许不满的学员,却出人意料地再次加入这一期的“益领未来”项目,只不过,他是以工作人员身份回来的。

为什么这些原本对项目带有情绪的学员在项目结束后会再次回来呢?或许答案就藏在“益领者”大会的现场。

“我是学艺术设计的,我将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在活动现场,一位学员向导师黄浩挺问道。

“你得首先看清楚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环境是怎样的,现在AI技术很发达,如果是单纯地做海报、剪辑视频,那么你的工作很容易被AI取代。所以我更建议你去做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你要做这些工作,你得学一些技能,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免费的公开课,这些课程可以帮你提升自己,学会之后,你又可以拿着作品去一些公司应聘。”黄浩挺耐心地回答道。

仅在活动当天下午,诸如这样的提问黄浩挺就回答过很多。在他看来,这种给孩子们方向上的引领或许就是“益领未来”公益项目的核心。“我们的作用很多时候是帮助孩子们打破信息差,而不是简单地给钱,或者是去给他们讲一些很空洞的大道理。”黄浩挺说道。

像黄浩挺这样的导师,张申守找过很多。“三四万人应该是有的吧,”张申守指了一下自己的手机,又补充了一句,“我的微信就加了几千个好友。”

在招募帮助困境大学生的职业导师上,张申守有着极为严苛的规定:“我们的导师必须要满足这几个条件中的一个: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全球前100强),工作年限不少于5年;拥有世界500强或某一领域领先机构的中高层管理(中高级职称)工作经历;优秀创业者、企业家或值得青年学习的社会楷模。”

当他被问及,条件如此严苛,是否会担心找不到导师时,他却又十分坦然地耸了一下肩:“一个不愿意我就再找一个,找十个,找一百个总会有愿意的吧。”

传递这束微弱的光芒

除了对导师的选择有着严苛的要求,张申守在筛选学员时,也有着诸多标准。“首先得是中西部地区且家庭贫困,然后我会再看一下,这个孩子有没有做过公益,这个很重要。”张申守介绍道。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会想着回过头,继续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加入益志领的队伍原因之一。

在26日的大会现场,除了孙涛,记者还见到了一位工作后特意请假来大会帮忙的工作人员。她叫李漫羽,在嘉兴某家星级酒店的市场部从事市场助理的工作,为了这一次可以来上海帮忙,她还特意和领导打了招呼,提前完成下周的工作进度,随后从嘉兴坐高铁到上海,只为了可以帮助孩子们。

“因为我大学的时候参加过这个项目,当时这个项目真的很大程度上打开了我的视野,可以让我和不同阶层的人对话,这些导师也帮助我确立了人生方向。所以现在自己工作了,也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帮助这些弟弟妹妹们。”李漫羽说道。在大会现场的那个下午,李漫羽的面庞上始终洋溢着笑容。当有学员招呼她时,即便穿着厚底的皮鞋,她还是会一路小跑到他们身边,弯下腰去仔细聆听。

“益领未来”公益项目设计了一个特殊的环节,每个参加项目的孩子都要交一份公益项目策划书。当时,孙涛提交的策划书是围绕支教展开的。导师看了之后,有些许不满意,对他说:“你的思维不妨再打开一点,想一想自己的经历,这样你就能明白怎么给农村的孩子陪伴和成长了。”

回去之后,孙涛仔细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小时候的自己没有看过电影、没有去过海洋馆,更别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自己或许也是因为这些因素,从小到大都有些自卑、有些怯场。于是,一份新的策划书便诞生了,他计划带着几位孩子们去旅游,带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后面这个项目在导师的帮助下启动了,我带着两个孩子去旅行。我发现他们和我当时特别像。”孙涛说道。他记得很清楚,第一天刚开始带孩子们去玩的时候,有个孩子穿着拖鞋,其中一只脚上的鞋子,鞋跟都不见了。

或许是因为家庭困难,等到吃饭时间,两个孩子只会呆呆地站在饭店门口,尴尬地相视一笑,不敢入内。后面几天中,孙涛开始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去交流,孙涛会让他们自己去购买门票、自己去和饭店的工作人员交流。

就这样,时间过得很快,行程也很充实。等到第三天的时候,孙涛惊喜地发现,这两个原本都不敢看向别人的孩子已经可以自信地走入饭店,对着老板说:“老板你好,我要来份羊肉粉。”孩子们拿取香菜、辣椒等小料的过程也十分地从容。也是这一刻,孙涛真正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

无论是张申守、黄浩挺这样的公益导师,还是孙涛、李漫羽这样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所有人的公益之路还很长。“‘益领者’大会仅是‘益领未来’学员们参加的一个环节,还有企业参观、公益实践、职业探索课程等内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学员们可以找到目标,变得更强,等到他们有能力之时,尽可能回馈社会!”在最后,张申守补充道。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孙涛、李漫羽为化名)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