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内机器人界还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多元力量推动开源生态繁荣和创新
2025-08-0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目前的AI产业包括机器人产业,都是全球共创出来的,并不是说单一一家公司或哪个高校就把这个事情做出来了,很多情况下,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宇树科技CEO王兴兴8月2日在2025 CCF中国开源大会上这样说道。他的这句话和大会期待达成的“开放协作、跨界融合,激发技术创新活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产生了高度的契合。

作为中国开源领域的年度盛会,大会吸引了千余名来自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界的专家学者、技术从业者和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大家共同见证中国开源新征程的开启。

运动的多样性是让机器人干活的先决必要条件

8月2日至3日,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和CCF开源发展技术委员会承办的2025 CCF中国开源大会在上海召开。本届大会以“蓄势引领、众行致远”为主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院士与CCF开源发展技术委员会主任王怀民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陈海波教授与重庆大学文俊浩教授担任执行主席。

依托上海的国际化创新生态和科技产业集聚优势,大会聚焦开源操作系统、开源芯片、开源大模型、开源具身智能等关键方向,邀请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一线专家与开源领军人物,围绕开源技术的前沿进展和协同路径展开深度交流。大会致力于推动开放协作与跨界融合,激发创新活力,构建开源生态新格局,助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运动的多样性是让机器人干活的先决必要条件。”王兴兴认为,如果模型只是针对一些小的场景做一些训练,当然成功率会比较高,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机器人的模型整个是有泛化能力的,而且是任何动作都能做的。跳舞、打功夫、打拳击,或者去田地里干活,从桌子上搬运东西……如果我们的模型能生成任何动作了,某种意义上,就实现了让它(机器人)干活。

在王兴兴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同时,目前的AI产业包括机器人产业,包括整个技术产业都是全球共创出来的,并不是说单家公司或单个高校把这个事情做出来了,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大家共同的努力结果。他还预测,这一波的机器人的浪潮,在10年内应该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任意动作和任意干活,10年内是可以实现的,没什么问题。”

顶尖思想引领开源技术新航向

在大会的特邀报告环节,还有多位在人工智能与系统软件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资深专家,围绕大模型、数据驱动、开源硬件与智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方向,分享了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与思考,描绘出了开源技术未来发展的路径蓝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在《大模型推理服务在系统层面的挑战》报告中,系统梳理了从数据获取、预处理、训练、微调到推理的完整生命周期,并介绍了其团队研发并开源的高效推理系统Mooncake与KTransformers,展示了系统研究在支撑智能时代工作负载中的核心地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席顾问鄂维南则在《Data-centric AI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报告中指出,AI正在经历从“模型中心”向“数据中心”的范式转变。他指出,只有构建高质量、可治理的数据基础设施,才能真正实现AI系统的稳健演进和通用人工智能的规模化落地。

一系列高质量、主题鲜明的特邀报告,不仅展现了当前开源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实践进展,也充分体现了大会在趋势前瞻和推动产研融合方面的核心使命,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思想碰撞的盛宴。

开源生态繁荣不仅依赖技术创新,更离不开制度创新、社区共建与治理模式的持续演进。在2025 CCF中国开源大会上,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布与启动仪式也将在两天内接连举行。

从技术创新到成果孵化,从人才培养到国际协作,这一系列重要开源项目的发布与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推动开源技术创新与生态建设方面迈出关键步伐,体现我国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与开放协作方面的能力提升,也彰显对开源制度创新与治理机制的深入探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