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创新“黄金轴线”生成,长三角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2025-08-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大常委会近日分别表决通过《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并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记者了解到,在科技部统筹推动下,上海与苏浙皖三省科技部门紧密协作,“握指成拳”,加速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制度筑基    从“各显神通”到“同频共振”  

一组亮眼的数据印证了这条创新“黄金轴线”的崛起:截至2024年底,区域研发投入强度攀升至3.33%,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4.39件,三省一市间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21年大幅跃升145%。尤为瞩目的是,2021-2024年间,长三角区域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94项,占全国总数的45.8%,其中区域合作项目占比达23.2%。协同创新的种子,已在长三角结出累累硕果。

协同创新的根基,在于打破无形的行政藩篱。2024年,三省一市启动促进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立法研究,为制度协同夯实根基。

这套协同机制,有效整合了区域的战略科技力量。长三角地区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形成合力。合肥实验室在上海设立基地,苏州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科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共同开发“风乌”气象海洋预报大模型体系。

科技资源的自由流动,是协同创新的血脉。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汇聚大型科学仪器近5万台(套),总价值超590亿元。科技创新券累计为长三角企业兑付科技服务超7000次,服务总金额达5.5亿元,创新券支持金额超过1.8亿元。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平台发展部部长徐旻昕对此表示:“在沪优质科技资源的辐射效应非常显著,上海服务机构承接的跨区域订单占比远超其他地区。”这张无形的“共享网”,正日益紧密。

  产业协同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联合突围”  

协同创新的力量,在产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破壁能力。

院所“链主”成为点燃技术转化的“引擎”。上海化工院是一家位于普陀区的老牌院所,长期专注于同位素研究。普陀区打造创新共同体平台,推动其与区内的司法鉴定院碰撞出火花——同位素技术在司法鉴定领域找到了广阔应用空间。更大的突破随之而来,化工院依托普陀区推动的沿沪宁协同创新工作,联合沪苏浙皖的医院、企业组建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成功量产用于肿瘤早筛的同位素试剂氧18和用于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的碳13。氧18试剂一举打破国外垄断,促使进口价格从每支200美元降至200元人民币,惠及万千民众。

化工院的“硬核”实力不止于此。其研发的高性能聚乙烯烃纤维细若发丝,却以万根合拢之力,精准吊装起港珠澳大桥重达6000吨的海底沉管。“每个有实力的大院大所,都能成为带动产业链的‘链主’。”普陀区沿沪宁协同创新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陆海介绍,该区积极推动区内大院大所形成面向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一院一链”模式,在机器人、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推动构建起创新联合体。

在普陀区,正在打造的“沿沪宁协同创新线上集市”成为高效匹配供需的枢纽。短短4个月,便梳理出资源清单350余项、需求清单160余项,促成合作项目60余项,对接事项超500余项。区内初创型企业智康加机器人、墨泉生物等就是受益者,他们急需在长三角寻找生产加工车间,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最终在苏州、无锡、南通等地找到了理想的合作伙伴,解决了产品生产加工的需求。

  转化加速    构筑成果落地的“快车道”  

让实验室的成果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长三角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路径。

赛事点燃了创新的“火花”。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已成为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核心舞台。七届赛事覆盖前沿新材料、生物技术等101个细分赛道,累计吸引4517家企业发布10311项真实需求,征集到4362项解决方案,最终促成982项签约落地,金额高达29.11亿元。“365天‘揭榜比拼’机制,让技术创新需求与解决方案实现精准碰撞。”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道出了赛事的精髓。

平台赋能更是打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据邹叔君介绍,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接入长三角39个地区技术市场,已组织140余场跨区域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促成落地签约超10亿元。其强大的AI匹配能力可实现“秒级响应”。上海联析诊断为开发可穿戴血流监测产品,寻觅技术支撑大半年未果,最终通过InnoMatch平台和普陀科技园技术经理人,精准匹配到华东师大陈建刚教授沉积十年的超声波检测技术。双方一拍即合,仅用不到两个月就合资成立上海律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则探索出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其项目转化落地比例高达48%,孵化的9家公司全部落地长三角,带动成果转化金额1.38亿元。复旦大学李庆教授的工业烟气可凝结颗粒物(CPM)在线监测技术在此完成华丽转身——从实验室成果,经由验证中心对接青岛、南京企业完成样机完善和智能化迭代,最终成立合资公司“烟凝科技”落地生产,获得产业化投资1500万元,并拿下200余台订单。

  未来图景    西岑科创中心的“世界级”蓝图  

面向未来,长三角协同创新的目光聚焦于更高能级的空间载体——跨省域高新区。其规划面积49.16平方公里,构建“一芯引领、两廊带动”的战略格局。其中,位于青浦园区的西岑科创中心,无疑是蓝图上的“璀璨明珠”。

东片区,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已入驻2.7万名科研精英,总投资162亿元;西片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76万平方米,将提供大量研发空间、高标准办公及配套,聚焦芯片设计、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志在打造“面向未来的碳中和实践区”。

2024年,仅青浦园区便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57.3亿元,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收比重高达12.9%。这里将是长三角数字干线的关键节点。未来,它将与汾湖先进制造核、祥符荡绿色科创核紧密联动,共同构建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绿色新材料及6G、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的“一主两优三未来”现代产业体系。其目标清晰而远大:成为“世界科创高地”与“新江南水岸小镇”的完美共生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