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日如何掌握急救技能?这组手绘漫画告诉你答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短短3分钟,从死神手里抢回一条命。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超声科医生李苏清与丈夫仁济医院浦南分院普外科医生王伟日前在赛场紧急施救的新闻,让“心肺复苏”“AED”这两个词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进入三伏天后,高温天气让不少市民直呼“受不了”。而随着气温升高,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多,特别是心脏骤停的病例有所增加。如何掌握急救技能?对此,公利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雅静用一组手绘漫画告诉你答案。心脏停跳4分钟,大脑就可能永久损伤,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普通人也能成为“生命守护者”。
◇ 心肺复苏分六步走! ◇
遇到有人倒地,慌神是本能,但冷静施救才是关键。规范的心肺复苏分六步走,每一步都在与时间赛跑。
第一步先确认环境安全。漏电、爆炸、往来车流……这些潜在危险不仅威胁患者,也可能让施救者陷入险境,务必先排查。
第二步轻拍患者肩膀大喊“你怎么啦?”若无回应,基本可判断意识丧失。
紧接着第三步,观察胸部起伏判断呼吸,同时摸颈动脉(喉结旁两指处)查脉搏,若两者皆无,就是心跳呼吸骤停的信号。
此时第四步必须争分夺秒:大声呼救“快来人!打120!”同时让身边人取来附近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第五步便是核心的高质量CPR:胸外按压要找准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交叠垂直按压,频率保持在100~120次/分,深度5~6厘米,每按30次,就通过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捏紧鼻孔做2次人工呼吸,确保每次吹气能看到胸部起伏。
直到AED到位,第六步便可配合设备进行下一步施救。
◇ “救命神器”AED如何用? ◇
“看着复杂,其实是零门槛。”陈雅静说道,被称为“救命神器”的AED,操作起来远没想象中难。这种便携式设备能自动分析心率,语音提示全程引导,非专业人士也能上手。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急救新手使用AED,陈雅静还精心手绘了AED使用漫画说明,关键步骤一目了然。
具体哪些人能适用AED呢?一般来说,成人(8岁以上或体重超25kg)、儿童(0-7岁)甚至孕妇都适用。儿童有专属模式,若设备无法切换或年龄难判断,直接用成人模式更稳妥。
陈雅静提醒,使用时有个关键原则:AED未到前,先做心肺复苏别停;AED到位后,旁人可同步开机贴电极,粘贴时无需中断按压。当设备提示“正在分析”,须立刻停手;若建议除颤,务必让所有人远离患者,按下放电键后继续做2分钟心肺复苏(约5个周期),再检查脉搏。
据了解,四步操作记牢就能用:开机后按语音提示,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有毛发需剔除),将电极片分别贴在右锁骨下和左乳头外侧,插好插头,剩下的交给设备判断——它说“放电”,你就按下按钮,全程不用纠结“会不会做错”。
◇ 抓住抢救“黄金4分钟” ◇
李苏清医生夫妇的3分钟救援,恰是一堂生动的急救示范。数据显示,心源性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仅4~6分钟,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就下降7%~10%。现实中,不少人因“不会做”“不敢做”错失良机——有人面对倒地者手足无措,有人担心操作不当惹麻烦,最终眼睁睁看着生命流逝。
如今,随着AED设备在商场、球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的普及,急救硬件已逐步完善,但“软件”——公众的急救技能和施救意识仍需提升。陈雅静医生呼吁,每个人都应主动学习心肺复苏和AED使用技能,“这些不是医护人员的专属,而是像灭火器使用一样,该成为全民必备的生存技能。”
“高温天里,心脏骤停的突发性更强,更需要身边人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从社区到企业,从学校到写字楼,推广急救培训、设置清晰的AED指引,能为生命多筑一道防线。”专家表示,当更多人敢施救、会施救,当“黄金4分钟”里总有援手伸出,才能让更多像球场急救这样的温暖瞬间,成为守护生命的常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