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聚上海|侬好,“野师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UP主“上海小马哥”本名马骞,不过他的粉丝更愿意用上海话叫他“野师傅”或者“小猪猡”。这两个名字源于他视频段子中的卡通形象——一只粗犷外表下充满市井智慧的大野猪和一只憨萌可爱代表年轻一代的小粉猪。马骞的镜头,始终对准上海方言与本地生活的脉动。幽默诙谐的内容被粉丝评价为“十分接地气”,人气旺得出乎他意料。
前不久,“沪九条”政策发布,马骞参观了位于创智天地的“V聚场”。这个创意空间里的自由氛围与周边丰盈的生活图景,令他心驰神往,萌生入驻的念头。
十字路口
风里有机会的味道
回忆5年前转型当博主的初衷,马骞给出的理由出人意料:“现在很多上海小囡不会说上海话,甚至祖辈也迁就着说起普通话。我想给孩子营造一个说上海话的语言环境。”
马骞很早就开启了互联网从业经历。十多年前,大量团购平台集中涌现,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回望这场互联网史上规模巨大的商业混战,他依然能记起那些“厮杀”的片段。
2015年,马骞创业开了家广告公司,主业是新媒体代运营。当年,行业风口正劲。最辉煌时,单个客户的月付就达10万元。
然而浪潮退去,风势渐微。团队从鼎盛时的二三十人锐减至两三个人。2022年,关上办公室大门,注销苦苦支撑的公司,站在人生十字路口,马骞左顾右盼。
其实,转机早已埋下伏笔。只是马骞当时还没意识到,他在创业生涯的煎熬时刻,已经悄悄迈过了时来运转的起点。2020年,为了给五岁的女儿示范沪语,他开始制作视频。简单的文字配以网络表情包,再加上配音——一个用当下眼光审视堪称粗糙的沪语视频,居然在网上被疯狂转发。社恐的他不想露脸,于是灵机一动,借助手机自带特效,设计出了“野师傅”和“小猪猡”两个角色,演绎妙趣横生的沪语段子。
甫一起步,便登高峰。两条看似随意制作的视频,播放量轻松突破百万,两三日间粉丝激增过万。商海沉浮练就的敏锐嗅觉告诉他,这股风里有机会的味道。
“那时放眼平台,很少有专攻沪语内容的博主。”马骞回忆道。2022年,当事业面临断档,他果断转型全职博主。
“上海小马哥”不负所望,第一年就积累了三四十万粉丝。为打磨内容,初期他婉拒不少零碎小广告。也有人出价500~2000元邀请他探店,他以不符合视频号的调性为由谢绝了。等到粉丝规模攀升,星图平台上万元报价的商业合作开始向他招手。
“其实,当博主最开心的不是赚钱,是得到粉丝的认同。”马骞坦言。比如,有粉丝留言,孩子看了他的视频,开始学着说上海话了。有趣的是,马骞助理的孩子也成了“野师傅”的死忠粉,期期视频不落,甚至想当一回“小猪猡”,与“野师傅”同台飙戏。
市井观察
烟火里有人间百态
与其说马骞创造了“野师傅”和“小猪猡”,不如说这两个角色重塑了他。
“野师傅”以大野猪为原型,体形健硕,獠牙微露,性格中融入了浓烈市井气质。“野”在沪语中可以理解为“厉害”“不羁”,视频中他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方言俚语点评社会现象,活脱脱一个弄堂里走出来的外刚内柔的上海老爷叔。而“小猪猡”则体态圆胖,表情丰富,兼具可爱与笨拙感,就像刚刚踏进社会的“小囡”。
“野师傅”的粗犷与“小猪猡”的憨萌形成强烈对比,前者以权威姿态输出观点,后者以天真回应解构严肃,这种“师徒”或“爷孙”式的搭档模式是经典喜剧结构的本土化演绎。例如,视频中“野师傅”可能一本正经地教沪语,却被“小猪猡”的谐音梗带偏,荒诞笑料由此迸发。两个角色通过沪语对白传递方言词汇和市井文化,这种贴近生活的对话让观众产生共鸣,尤其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随着深耕本地内容的时间越来越长,马骞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理解日益加深。各种普通市民日常生活场景,被他活灵活现地演绎出来。比如在职场里,“野师傅”对“小猪猡”的耳提面命;比如在出租车上,本地司机与外地游客的逗趣互动。
这些鲜活的段子深入人心,某种意义上,甚至产生了一种“祛魅”的效果——上海人日常交流并不非得夹杂英语;“沪币”也肯定不是这座城市的常态——上海,并不只与“高大上”绑定。上海之可爱就在于,最真实的人间百态,有足够的空间在市井烟火中生长。
马骞也觉得很多人对上海人的理解不够深入,“其实上海人是很讲实惠的,也有着独到的价值观。”他举例说,即便家境优渥,上海父母通常也要“逼”着孩子去上班,“上海人对于上班这件事非常执着”。
“上海小马哥”在全网已有超过150万粉丝。如今,沪语博主和本土内容创作者越来越多,再过10年,“野师傅”还会在吗?马骞的回复是:顺势而为。
“这个时代变化是常态。其实,每个博主都会在某一阶段觉得自己江郎才尽。”经历过潮起潮落的马骞对流量和数据反倒多了一分豁达,“上海本地文化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内容,只要跟上节奏,到处都是取之不竭的素材,不怕没人看。”
当沪语博主的这几年,马骞的方言水准有了质的飞跃。起初,他总被粉丝批评“你的上海话有点‘洋泾浜’”。“但凡事无法尽善尽美,除非你是毛猛达、阿庆,普通人的上海话难免有瑕疵。”他说,“我只能努力提高,在学习中进步。”
屏幕里的“野师傅”依然露着獠牙,扯着嗓门。马骞的个人主页简介里,清晰地印着他的心声:“现在说上海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保留我们这份文化。”这行字,多年来他一直没改动过。它既是马骞内容创作的注脚,又像是一颗投入浦江的石子——它激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去,融入这座城市的烟火肌理,成为申城脉动中一声清晰而温存的回响。
“我打算成立一个专门做本地内容的MCN机构,针对新人进行培训,孵化更多的上海话博主。如果未来我入驻‘V聚场’,这里有固定的场地,可以开分享会,可以做上海话收费集训营培训博主,看上去这是一个不错的办公场所。”
——马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