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放下名校包袱,理性选择天地宽
2025-08-06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暑假过半,高考生们已经陆续拿到心仪的录取通知书,而一些“顶流”民办高校的崛起引发关注,有的投档分数线直接对标“985”,甚至“清北”这样的名校。对此有声音认为,拿着能够进“清北”的考分,去上民办高校,简直“疯了”。也有人认为这一现象是考生们报考思维的革新,堪称破除名校“光环”的起点。

是考生“疯了”吗?这个现象恰恰折射出当代考生和家长不再迷信“唯名校论”。有家长在社媒上就直言,自己和孩子最关心的是就业问题,更看重与产业相关度高的专业,而“名校包袱”有时候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就业思维。一些优秀的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就业保障方面,回应了考生越来越多实用主义的诉求。

若把传统名校比作巨舰,那么有些优秀的民办高校更像是新造的快艇,拥有先进的“雷达”和快捷的转向能力。例如今年最低投档线直逼浙大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首批设置的4个专业:数理基础科学、智能制造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都是聚焦当前热门产业需求。而老牌民办北京城市学院则设立文物数字研究中心,用数字技术结合北京丰富的文博资源,紧扣城市发展之“急需”与“必须”。这些精确锁定未来产业,发挥“船小掉头快”的优势,对不少考生有着特别的吸引力。

同时民办高校的创新活力也不容忽视,今年异军突起的福耀大学,就创新“入学即签就业意向书”模式,这类托底就业的举措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并被纳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案例。还有不少民办高校打造本硕博连读新机制,与国外名校、名企进行充分联动,发挥国际化优势。以产教融合、国际化视野和顺畅的创新机制,形成了对传统教育路径的颠覆。

但民办高校的崛起,并不意味就此破除了名校“光环”,相反许多民办高校也在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光环”。获得677分高分的重庆考生万鑫宇,原本已经参加了北大强基计划面试,结果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用一通电话,成功说服了万鑫宇改报西湖大学。施一公、陈十一等主导的民办高校,正用“名校长光环”来对冲“名校光环”。

缺乏雄厚根基、没有充分校友资源的民办高校,更注重口碑建设,通过就业率、考研考博等综合数据的积累,来赢得外界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所谓崛起的“分数线”只是表面,实力沉淀靠时间,今年我国也有许多民办高校出现了巨大的招生缺口,在越来越注重高校教育性价比的当下,靠包装靠流量必然是一条走不长的路。同时民办高校也在促使传统名校加快改革步伐,拥抱产业变革。民办之于公办而言并非对立,而是对现代化高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对考生而言,民办高校带来的不只是更多的报考选项,也在拓展考生们未来规划的思维空间,并引来更多“选985老路安稳,还是民校新路刺激”的发问,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未来设想来选择“稳一些”还是“拼一把”。当然“光环”可以加持,却不可依赖,若在校园躺平,“光环”即是“浮云”。

新锅炒老菜,不如老锅煲新汤。教育部的《产教融合建设方案》明确支持企业办校,未来更多的民办“新锅”会涌入,但锅不在于新老,而在于菜谱的更新,在于掌勺者的技艺,传统名校和民办高校都应该煲出与时俱进、符合产业需求的新汤,供考生尝鲜。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