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真正的人生坐标,在理想的延长线上
2025-08-08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出身西北小城,少年丧父,但凭借自身的努力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和香港大学,硕士论文一出版即成现象级畅销书,本人也顺利获得博士学位……无论从何种角度看,90后郑雅君都是成功者,是父母眼里“别人家的孩子”。可就是这样一位成功者,却回到家乡甘肃,照顾家人、教书育人,重新确立人生的坐标和意义。

长久以来,社会上有一股“有本事的人都该出去”的风气,似乎只有跻身繁华都市,进入大厂或顶尖机构才算实现人生价值。这种单一的成功叙事,将个体发展框定在绩优主义的线性赛道上,忽略了不同人的差异化感受。郑雅君的选择突破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体现出年轻人对成功的多维度思考,也打破了关于社会流动的刻板认知。

其实,无论继续追求绩优,抑或转身离去,本身都没有错,关键在于遵从内在需要,出自一种健康的自我驱动。以郑雅君为例,她聚焦教育公平,满怀年轻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回到家乡后她在“双非”院校教书育人,在县中开展教育学研究,倾听乡村孩子的诉求。可见,她始终走在理想的延长线上,也因为所想与所为相契合,收获了内心安宁。

无独有偶,很多高学历人才也做出了相似的选择。毕业于山东大学的刘慧婷辞去在长沙的工作,回到家乡湖南隆回,一边享受青山绿水、陪伴父母,一边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成为当地第一个返乡创业的“985大学生”。00后“海归”王丹婕携手男友,落脚广东封开,开办家庭菜园,推广当地特产。表面看,他们挣脱竞争激烈的赛道,回到所谓舒适区了,实际上是用专业知识服务本土,让技术到最需要的地方生根。他们也在此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从乡村走出的人才在大城市打拼,他们在科研、商业、文化等领域不断创造着价值。选择虽然不同,但没有高低之分。

人生从来不是只有一条正确的道路,成功的标准也千差万别。真正的成长,是挣脱世俗设定的脚本,学会在喧嚣中听见内心的声音,在万千条道路中找到适合的那一条。无论是扎根乡土还是逐梦都市,无论是坚守平凡还是勇攀高峰,只要始于热爱、忠于自我,就能在广阔天地间确立属于自己的坐标。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李宇婷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