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传情遥寄英雄故里,沪常两地初中生书信交流传承革命精神
2025-08-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在上海市宝山区陈伯吹罗店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庄严矗立着一座红十字烈士纪念碑,这里长眠着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在前线救护伤员时为国殉职的中国红十字总会上海第一救护队苏克己等四位红十字烈士。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四位烈士的事迹?10后学生苏晨曦萌发了给烈士家乡学生写信的想法。

8月上旬,在学校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苏晨曦给苏克己烈士的家乡——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横林初级中学的同学写了一封信。本周,横林初级中学的学生范平平给他写来了回信。两地青少年以书信为纽带,在深入了解烈士精神背后家国情怀的同时,也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共同接过英雄的接力棒

“信写完之后,我就一直期待着对方的回信。”今年9月开学后,苏晨曦就将升入初三,这几天他正忙着预习为开学做准备。

说起写信的初衷,苏晨曦说,学校的红十字烈士纪念碑上,记载着烈士们奋起反抗侵华日军野蛮暴行的英勇事迹,每年学校都会举行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第一次知道四位烈士的事迹时,我既为日军的残暴感到愤怒,又为烈士的牺牲感到惋惜。”在校三年学习,苏晨曦已对四位烈士的事迹非常熟悉,“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想给烈士的家乡写一封信”。

四位烈士中,苏克己是中国红十字会罗店医院院长,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历史上第一位在战地抢救伤兵时遇害的红十字会医师,于是苏晨曦决定给他家乡的一所学校——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横林初级中学的学生写信。

信中,苏晨曦详细介绍了苏克己烈士的生平经历和牺牲过程。苏克己出生在江苏武进一个中医家庭,从上海南洋医科大学毕业后,辗转多地医院工作。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侵华日军进攻上海北翼的军事重镇罗店,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委派苏克己为第一救护队副队长,以罗店医院为战地救护医院,抢救伤员。8月23日,我军一位飞行员受伤后跳伞降落在罗店附近一农家竹园中,苏克己率队前往开展救护。在帮助伤员撤离时,苏克己和三位红十字医务人员不幸遭遇日军,被残忍杀害。

“书声琅琅的校园里,我们常听老师讲起红十字四烈士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高高耸立的红十字纪念碑,见证着我们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不甘屈服、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也警示着我们居安思危,珍爱和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在讲述烈士故事的同时,苏晨曦还给常州的同学们介绍了近年来宝山在科创转型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邀请英雄家乡的同学们到宝山交流互访,增进友谊,“共同接过英雄的接力棒”。

情感共鸣让两地学生心连心

看到苏晨曦的来信后,横林初级中学冯仲云团支部的同学们也很欣喜,信上字里行间流淌的对苏克己烈士的深切缅怀和对英雄精神的炽热追寻让大家心潮澎湃,而苏克己烈士青年时悬壶济世、烽火中舍身救护的事迹也令大家动容。

“在常州,苏克己烈士的英勇精神从未被遗忘。”范平平同学在回信中说,苏克己曾于1932年转战常州天宁寺伤兵医院,在古刹钟声里守护同胞生命,这段历史至今仍在地方志中熠熠生辉。烈士家族后人曾多次返乡寻根,将家族珍藏的史料捐赠给常州市档案馆,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范平平感谢苏晨曦带来的珍贵而震撼的历史故事,她表示,苏克己烈士生于常州、牺牲于宝山,这份跨越长江水与黄浦江的情感共鸣,让两地学生的心紧紧相连。而在横林初级中学的校园,同样激荡着英雄的壮歌,“我们共同追忆着从常州这片沃土走出的另一位英雄——东北抗联名将冯仲云”。

横林初级中学团委老师王品儿介绍说,冯仲云是横林镇一位著名烈士,范平平毕业的小学——冯仲云小学,就在冯仲云烈士纪念馆旁边,“她从小就受到冯仲云烈士精神的熏陶”。范平平在回信中详细介绍了冯仲云烈士的事迹,她告诉苏晨曦,学校校园里矗立着冯仲云塑像,从“仲云楼”“齐云楼”“追云楼”等楼宇的命名,到课堂上化作生动教材的红色故事,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信仰的力量。

“苏克己烈士与冯仲云将军,同生于常州,战场一南一北,以生命和热血共同铸就了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范平平在信中感慨,英雄故土的新时代篇章,如今正在常州经开区精彩续写。她热切期盼与上海的同学们以英雄之名相聚,在交流互访中,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融入学习与成长。

同龄人对话、跨地域联结,让抗战记忆转化为情感共鸣

“我觉得,两地青少年互通信件共同缅怀革命先烈的方式非常好。”横林初级中学团委老师王品儿说,孩子们平时都专注于学习,很难有太多机会去了解外地的红色故事,能够通过写信的方式,让不同地方的青少年进行交流,把当地的红色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青少年了解革命先辈的故事,是非常好的方式。

宝山区陈伯吹罗店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晓东也表示,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如今的青少年已经很少用书信交流,“用传统的书信方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这很好”。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引导宝山青少年群体铭记历史脉络、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抗战精神,宝山共青团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以此次陈伯吹罗店实验学校与横林初级中学学生之间的书信交流为契机,后续将进一步开展“致英雄家乡的信——以青春之名,续英烈荣光”主题活动,以书信为纽带,让宝山与抗战英雄家乡两地青少年在“探寻事迹—书写感悟—实地互访”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烈士精神背后的家国情怀;通过“同龄人对话”“跨地域联结”,让抗战记忆从历史文本转化为可触摸的情感共鸣,真正实现“以信传情、以情载史”。

淞沪抗战中,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先辈怀着保家卫国的赤诚,在宝山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用忠魂镌刻下民族不屈的脊梁。宝山始终感恩、铭记着各地儿女为这片土地作出的牺牲,希望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以英雄记忆为纽带,与各地紧紧相连、携手同行。

后续,宝山共青团还将陆续开展“打卡红色宝山·重走抗战足迹”寻访活动、“理响青春·声动宝山”宝山区青年理论宣讲展示交流活动、“社区小先生红色讲解员”活动、“国旗下成长”主题活动、大学生研学等活动,以多元形式进一步激发家国情怀,凝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青春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