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为证,这个高校实践团用多元课堂为山区孩子架起成长桥
2025-08-1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范彦萍

当东海之滨的青春热忱翻越山岭,与西南边陲的晨雾相拥、同沂蒙老区的红土相遇,上海海洋大学“童心向未来”实践团今年夏天分赴云南金平、山东临朐与上海片区,开展为期10天的教育活动,在梯田云雾间、红土课堂里写下跨越山海的育人故事。

这场“行走的课堂”将“文化传承+知识拓展+能力培养+心理健康”融入教学,结合“德、智、体、美、劳、心”六维体系,既为孩子们播下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种子,也让青年学子在读懂乡土中国中践行担当,实现育人与社会效益的双向绽放。

课堂为桥 政策为梁 

对口协作铺就育人通途

“贝壳画里的大海,离我们的梯田远吗?”云南金平县的课堂上,孩子指尖的贝壳映着沪滇协作的暖光——这枚来自东海的馈赠,是实践团带着“沪滇连心”使命推开的第一扇窗。

依托国家对口帮扶政策,实践团精准对接山区儿童“拓视野、强认同”的需求,围绕“沪滇连心,筑梦童行”主题,发挥学科优势打造60课时课程,涵盖民族文化、海洋科普等五大板块,化作跨越千里的“知识邮包”。

书法课上,隶书的蚕头燕尾里藏着汉字千年风骨;鱼拓课中,宣纸鱼影晕染出人海共生的智慧;财商课上,货币流转间迸发着梦想的可能。

而在山东临朐蒋峪小学,实践团以“情系沂蒙,智启未来”为主题,通过30余节原创课程,联动政府、企业等构建“五位一体”机制。红色课堂上,学生化身“战地小记者”,重温沂蒙故事;“大海实验室”揭开海底奥秘;模拟“跳蚤市场”让财经思维扎根童心。

上海的课堂则以“认知-溯源-实践”为主线,崧泽学校的孩子们化身“小小设计师”,将马缨花等传统纹样创作出“快乐吉祥花”;财商课通过歌谣传唱,向孩子们传播人民币知识。

从贝壳画的山海之问到红色课堂的家国之思,这些分布在三地的课堂故事,实则是政策温度的具象化,为孩子们架起通往辽阔世界的桥梁。

纹样承脉 歌舞传情

让民族文化在童心扎根

民族文化传承是实践团的核心课题,通过纹样、音乐舞蹈等课程,让孩子在热爱本土文化中增强认同。

在金平,实践团民族纹样课以“解码-设计-创作”为主线,让孩子们用线条勾勒祖灵图腾,60余件书签、帆布袋成为“我是金平娃”的身份印记。孔雀舞与拉丁舞的碰撞,让他们读懂“民族之美可与世界共舞”。

临朐课堂深耕红色文化与非遗,“夏日红色之旅”中,孩子们演绎革命故事,让沂蒙精神从“课本字”变“心中光”。螺钿镶嵌、植物拓印课上,“一敲一染”间领悟匠心。上海课堂以彝族纹样为基础,孩子们为传统纹样注入童真想象,在玩中学中理解“纹样即历史、即生活”。

从边疆民族文化到老区红色基因,实践团让文化自信从抽象变可触,实现“非遗进课堂,文化润童心”。

山海互哺 双向奔赴

教育实践里的协同生长

从金平2500公里的山海相隔到临朐的校地共建,教育从来是双向滋养。上海海洋大学秉持“山海互哺,双向奔赴”的支教理念,四年间四进云南、二进山东,服务时长超920小时。

东海浪带去专业视野,金平山风回赠民族厚重,临朐红土滋养青年担当。在金平,实践团计划将课程转化为“种子课程”,实现“教育一人、带动一片”;在临朐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里,校地协议让帮扶长效化,蒋峪小学感谢信中“老师走了,课还在”是教育生命力的见证。

此次“知行春芽行动”是上海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子深入基层的生动实践。后续,金平将持续开发民族文化与海洋科普融合课程,沂蒙将依托实践基地开展“红色实践接力”,让沪鲁青少年共传红色薪火。

“山知道我们,海记得我们。”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不只是知识传递,更是精神接力。实践团青年学子举教育之炬,既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也在播撒童心种子的过程中读懂责任与成长。这便是教育最美的模样:既育新人,更暖乡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