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盲人程序员蔡勇斌:我选择不了环境,但我可以靠编程来改变环境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
说到盲人的职业,你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什么?
你或许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推拿师,若是再继续追问下去,你可能还会再给出调音师或其他的答案。但不可置否的是,相比健全人来说,盲人的职业道路就像他们的世界一样——黑漆漆的。
在蔡勇斌看来,盲人的职业不应该只是这寥寥几个,即便自己就是盲人。6岁因为一场意外,他的视力急剧恶化,今年37岁的蔡勇斌光是关于视力的手术,就做了10多次。“其实做手术只是让视力从完全看不见变为弱视,仅此而已。现在看来,我的眼睛基本上是‘没救了’。”他苦笑着说道。
在黑暗中的31年,他通过背诵,硬生生地把几万行代码刻在脑海中;通过聆听电脑发出的噪音,自己总结出了电脑装系统的规律。如今,他成为了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带着和自己一样的盲人程序员从事信息无障碍程序的开发。
“蔡勇斌Accessibility”是他的微博ID,Accessibility是无障碍的英语,也是他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毕竟我要靠这条路活着,也要靠这条路让和我一样的人活得更好。”
◇ 忽明忽暗的世界 ◇
6岁那年的洪水,不仅把蔡勇斌的家冲刷得面目全非,也带走了他的视力。
洪水退去之后,看着满目疮痍的屋子,蔡勇斌的父母买来石灰等建筑涂料,他们想着重新装修一下,让家里变得漂亮一点。但谁也没曾想到,调皮的蔡勇斌竟然拿起石灰开始把玩,一不小心,眼睛碰到石灰了。
遇上这种情况,当地医院也束手无策,于是他们辗转来到广州求医,但也收效甚微。从那个时候开始,蔡勇斌的视力开始急剧恶化。“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能稍微看见一些,现在基本上就是只能分辨白天和黑夜。”也是从那一年开始,蔡勇斌和家人就在不断寻找治疗的方式,现在的蔡勇斌,关于眼睛的手术,大大小小做了10多次。
失去视力对蔡勇斌来说,并没有让他的性格有明显改变,他还是很喜欢和小伙伴出去玩,甚至还学会了骑自行车。在失明后不久,他又回到了原先的学校中。“但在那里实在是学不到什么知识,一个班有很多人,老师不会因为我是盲人而不用黑板,我又看不见黑板,所以两年后,我就回家了。”
在那段时间,收音机就成了蔡勇斌的主要学习渠道,直到13岁时,他来到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在这里,他学到了最基础的物理、化学知识。最重要的是,他开始接触电脑了。在这里,他在读屏软件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QQ、学会了搜集资讯。
“那种和世界联通的感觉真好。之前我就看我哥用QQ和别人聊天,他给我介绍,这个东西就通过一根网线让两个从没见过面的人成为朋友。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哇!这简直太神奇了!”
从那之后,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坐在电脑前面。“我那时候还很喜欢尝试,一些C盘里的文件看起来没用,我就删除,然后电脑就死机了。这个时候就得去店里修电脑,一开始我以为是要把电脑拆开来更换零件之类的。结果发现死机的解决方式并不需要拆机,而是插入光盘,根据提示重装系统就好了。那我就想,这是不是我也能做?”
很快蔡勇斌就发现,重装系统时,如果需要用户输入指令进行下一步操作时,光盘的转速就会明显变慢。于是,他把关键步骤给背了下来。就这样,他靠着聆听噪音,就学会了重装系统。
◇ 用编程语言敲出“数字化盲道” ◇
“要去学按摩吗?”
16岁的蔡勇斌几乎每天都要问自己这个问题。那年,他从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毕业了。和这个年纪的很多青年一样,他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一方面,自己对按摩实在是提不起兴趣,另一方面,不学按摩的话之后干什么呢?
很快,他又想到了电脑,开始决定“死磕”编程。其实在学校里的时候,他就学习过C语言。虽然看不见屏幕,但靠着读屏软件和反复练习,逐渐掌握了基本的编程逻辑。在背诵了一行又一行的代码之后,他写的程序成功运行了。从最基础的“Hello World”到猜数字游戏。
这些程序的成功运行,对于蔡勇斌来说,要付出多少努力,健全人很难想到。
普通的文字资料,因为没有盲文版,所以蔡勇斌无法阅读。网络上的电子资料,虽然可以借助读屏软件进行识别,但是在那个年代,读屏软件仅仅只能说解决了有无的问题,远远谈不上好用。“扫描的电子书,很多时候会把一些字符给识别错误,比如把‘l’识别为‘1’,这样就给盲人的学习造成了很多阻碍。”蔡勇斌无奈地说道。
但即便如此,蔡勇斌还是义无反顾地进入到编程的世界。“因为我没得选啊,要么继续‘死磕’编程,要么去学按摩。”
私下里,蔡勇斌也会和其他盲人朋友交流。读屏软件不好用,这个话题总是被大家频繁提及,很快,蔡勇斌便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选择不了环境,就努力去改变环境,用编程的方式去改变环境。”一个月后,天空工具箱诞生了。
“之前的无障碍软件只有读屏的功能,对于很多盲人电脑新手,要想听音乐、看小说可能会没有方向,因为不知道如何下载和安装。所以我们开发了天空工具箱,这个程序就集合了天气预报、影音功能等比较常用的内容,盲人们不再需要自己去网站上一个个搜索,他们遇到bug的概率也就大大降低。”
程序一推出就收获了大批用户,为了维护和更新程序,他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可以说除了吃饭和睡觉,我其他时间都在工作,确实挺累的。所以我最终还是定了一年十几块的会员费。”或许他自己也没想到,就靠着十几块的会员费,蔡勇斌赚了两万多,天空工具箱也变成了他的第一桶金。那一年,蔡勇斌只有18岁。
◇ 让每个人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
2013年,蔡勇斌进入某公益机构,正式成为了一名程序员。在很多人眼里,蔡勇斌已经“上岸”了,毕竟盲人的工作不好找,更何况盲人要成为程序员。但让他们有些不理解的是,仅仅五年后,蔡勇斌便辞职了。
“一方面是自己很多理念和团队不一致,另一方面,那一年做了个手术,视力恢复了一些,可以看见大一点的字体了。这几方面的因素叠加,让我选择离职,创立了一同科技。”
从“单打独斗”到公益机构的程序员再到一同科技,蔡勇斌始终没有放下的就是天空工具箱的迭代。如今,这款程序已经经历了400多次的迭代。而天空工具箱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就连名字都变成了PC微秘。“说实话,这个软件的迭代很费精力。项目的维护和迭代占到我们公司日常办公时间的20%左右,但是这个项目一直是公益的。好在现在得到了腾讯等企业支持,否则我们真耗不起了。”
在一同科技,大多数的员工都是视障人士,无论是创立之初还是现在。因为在蔡勇斌看来,视障人士更适合从事IT业。“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看不见,所以他们的专注程度就会更高。耳机一戴,除了吃饭、睡觉和上厕所,剩下的时间视障人士基本上就在电脑前度过了,他们不会有户外活动,也不会被突如其来的手机弹窗所分散注意力。”
但是目前的视障者的学校系统教育中,盲校和大学专科都是没有IT相关专业的,民间的培训力量也很少涉足这方面。“哪怕是自学,现有的盲文教材也少得可怜。现在盲文书籍最多的还是集中在小说,书看得多,或许可以丰富盲人们的见识,但是他还是缺少谋生的手段,除非去说书。所以,我极力呼吁盲文的电子化呈现。”
在蔡勇斌看来,电子化是多样化的,比如点显器、电子文档等不受限于实体书。“我就想过,是不是可以做一个点显器,上面遍布的都是可以伸缩的小点。然后再通过别的软件来识别汉字,并把汉字转化为盲文。这样一来,盲人的阅读渠道就拓宽了。如果有未来我有能力,我一定会努力把这个想法落到实处。”
获得教育难就导致了考证难,没有相应的资质证书就意味着缺少了去大公司面试的“敲门砖”。“这也是一同科技极力想改变的现状,我们公司大部分的员工都是视障人士,这就意味着盲人其实完全可以胜任程序员这份职业。”蔡勇斌说道。
而他也相信,AI时代浪潮正在袭来,在未来盲人的职业不应该只有按摩、调音这寥寥几个。程序员、工程师……盲人一样可以。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张振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