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暑期“德华”火了,好事怎样办得更好?
2025-08-13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今年暑假,当“神兽出笼”的烦恼遇上了大学生兼职的需求,碰撞出强烈的供需火花。如今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输入“大学生陪读”关键词,瞬间能刷出数千条帖子。大学生们纷纷晒出自己的陪读生活,家长们则发布花样百出的需求帖,每条帖子下都有不少大学生主动进行对接。这些带娃的大学生被网友们笑称暑期“德华”。

于是大学生带娃、陪读成了一个新兴兼职。在许多家长看来,大学生精力充沛、容易沟通,既能帮忙照顾孩子,又能监督指导孩子学习。而且相比专职保姆以及家教来说,价格也更实惠。据了解,这项服务的费用目前通常在每小时70~150元,至于合同、税务等法务问题,家长和大学生们一时还没想那么多。

比起用简单的“看娃”来填补“托管真空”,当下年轻家长更追求陪伴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希望孩子收获一个有意义、有成长的暑假。大学生们不仅能帮孩子辅导作业,还能提供多元化的陪伴。有的大学生积极引导孩子参加运动,渐渐远离了电子产品;获得家长较高信任度的大学生,还会带孩子参观纪念馆和高校,解决了“孩子老是宅在家”的困扰。大学生和孩子在交流中,还能展现出榜样的力量,曾有家长发帖表示,自己惊喜地发现孩子开始模仿大学生“记笔记”。

对大学生来说,通过兼职“带娃”,既能将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实际价值,获得一定回报,也在实践中锻炼了耐心、责任心和创造力。有大学生在“带娃”期间,精心设计有趣的游戏和手工,并把自己的心得晒在社交平台上,以此活跃了思维并提升了创新能力。同时,这样的兼职也给了大学生一个了解社会、体验生活的窗口。经过与家长、孩子一次次地讨论和磨合,不少大学生表示不但强化了沟通能力,也更了解为人父母的不易。一位大学生感叹:“我不再只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开始以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的身份参与到家庭事务中。”

当然在很多成功案例的背后,也出现了不少困扰。有大学生就发帖表示,“带娃”就像开盲盒,有时遇到“熊孩子”真是无奈又无助。同样有家长吐槽,大学生能力良莠不齐,有糊弄事儿的直接帮孩子写作业。还有因为服务满意度不够,从而导致了报酬纠纷。凡此种种,体现了供需火热的景象之外,还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间。

家长和大学生既不愿意相关资本介入太深,影响了这个模式的自由度,也担心出现更多信息不对称、资质难界定、权责难明晰的灰色空间。对此有法律专家建议,大学生和家长可尝试事先签订合同,将各项内容约定清楚,保障双方的各项法律权益。此外相关部门可以设置公益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法律建议和职业指导。高校方面也可以尝试搭建官方平台,一方面为想勤工俭学或是进行社会锻炼的大学生找到机会,另一方面让家长对于所雇的大学生身份信息更放心。

一个新兴职业的出现,社会理应在关键之处添把柴、助把力,于根基处围好护栏,助其良性发展。这样既能满足年轻父母对弹性化育儿的需求,也能助力大学生暑假兼职自力更生,让这场“双向奔赴”更顺畅。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