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扫描:不忘历史方能前行,今年书展的这些抗战题材图书为何触动人心?
2025-08-14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抗战类图书是今年上海书展的最大看点,也不仅是因为书展贯穿了“八·一三”和“八·一五”,今年也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英雄总是让人肃然起敬,不屈抗争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人心,不忘历史方能前行。”一位读者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此外,讲述上海本土文化和变迁的图书,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类读本,也是今年书展的热点。

抗战图书令人动容

88年前法国人饶家驹在南市创设安全区拯救了30万难民。这一壮举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苏智良发掘出来,写成了《饶家驹:被遗忘的英雄》一书。这部由学林出版社推出的抗战题材图书在今年上海书展亮相,感动了很多读者。

苏智良告诉记者,在上海城市发展中,涌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名人名事,有些甚至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而今人对这些却知之甚少。饶家驹就是其中之一,南市安全区就是其中之一。饶家驹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尚人格,超越国家、种族,他是20世纪世界人道主义的光辉典范。其凭借独特的“第三方协调者”身份,在日军炸弹与难民哭喊声中,创设南市安全区,并维持了963天之久,书写了战时的一个奇迹并影响深远。 

在与学者徐波围绕“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展开深度讨论时,苏智良和徐波一起倡议寻找南市安全区30万难民的后代,请他们分享其祖辈、父辈战时在难民安全区的所见所闻,帮助再现当年的历史,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感恩伟大的国际主义者饶家驹先生及其他的慈善人士。

由于今年上海书展恰逢“八·一三”和“八·一五”,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抗战主题图书成为书展绝对的热点。仅世纪出版集团就推出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上海抗日战争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起来!〈义勇军进行曲〉诞生记》和《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连环画典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三毛从军记(全集)》《孩子剧团》《梅桥3号》,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冰凌花——永远的赵一曼》等书。

这些书在今年书展受到足够的欢迎。一些读者告诉记者,他们是怀着敬仰之心来读这些抗战读物的。“在那段历史里,我们看到了我们先辈的不屈与抗争,这是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读者朱先生对记者说。

本土题材图书展示上海如何成为伟大城市

“规划不仅仅是专业工作者做的事情,更要让广大的大众参与到规划当中来。”毛佳樑很早之前的理念,如今落实在了他的新著《浦江筑梦——为建广厦千万间》中。这是一本极具文献价值的本土读本。图书以城市规划亲历者的视野,讲述了从1991年至2019年间上海市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历程和思考。而这28年正是上海迎来城市巨变的历程。

《浦江筑梦》分历史风貌、重点规划、住宅建设、区域统筹篇、科学发展篇五部分,涉及从365万平方米棚屋改造到小陆家嘴崛起、虹桥枢纽落成,从浦江两岸开发到世博园区建设等诸多标志性事件。文字与图片交织,既记录了浦东开发开放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奇迹,也留存了历史建筑保护、公众参与规划等细节实践,成为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变迁的“活档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评价该书,不仅是个人回望,更承载着上海城市规划思想的演进与制度创新,为理解“上海如何成为伟大城市”提供了珍贵文献。

文汇出版社的本土题材图书《闪闪新农人》的视角非常独特。当不少同类图书在讲述上海历史文化,讲述上海城市变迁的时候,《闪闪新农人》瞄准了33位耕耘在上海田野上的青年农人。这些青年人身份多元,有从父辈手中接过锄头的“农二代”“农三代”,有毅然告别“都市格子间”、投身田园的白领精英,也有带着国际视野学成归国、反哺乡梓的海归学子。

上海固然是个国际大都市,但在上海的郊区依然有着广袤的田野。面对祖辈世代耕耘的田野,这群“闪闪新农人”不再仅仅是有样学样,重复劳动,而是用创新赋能农业。他们是技术型人才,将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机等引入田间地头,推动智慧农业生根发芽;他们是市场型人才,深谙品牌运作之道,用现代营销理念打通产销渠道,提升农产品价值,让“上海品牌”香飘更远;他们是文化型人才,挖掘乡村生态与文化。可以说新农人的创新精神本身也是上海当代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类图书深入浅出

传统文化类图书一直是近年上海书展的亮点,今年书展上的传统文化持续升温,而且文化普及变得越发有趣,深入浅出。团结出版社这次就带来了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学者吴尚之写的《中国古代读书故事》。书名相当质朴,以年代为序收录80个古代读书故事,分先秦至两晋、南北朝至两宋、元明清三篇。

中国人素有读书成才的传统。书中既有韦编三绝、孟母三迁等经典案例,亦收录牛角挂书、划粥割齑等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通过考据《二十四史》《清史稿》等65种典籍,系统梳理故事源流并完善人物生平细节。作为《古人谈读书》姊妹篇,该书通过考证文献订正掌故讹误,展现古代读书传统对当代的启示。

吴尚之告诉记者,中国人读书的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他将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精神提炼为八种读书精神,即修身重德、自强不息的精神,志存高远、笃志好学的精神,勤奋刻苦、心无旁骛的精神,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乐而好学、博览群书的精神,手不释卷、惜时如金的精神,勤于思考、学思结合的精神,读行一体、知行合一的精神。

2025年是伟大诗人陆游诞辰900周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特别在书展现场推出朱东润先生所著“陆游三书”(《陆游选集》《陆游传》和《陆游研究》)的简体版。作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朱东润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传记作品,包括《张居正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杜甫叙论》《元好问传》、《陈子龙及其时代》《李方舟传》和自传,另撰有《王守仁大传》。其中,《王守仁大传》因手稿遗失而未及出版,今人难以得见。

记者了解到“陆游三书”中,《陆游传》和《陆游研究》均写成于1959年国庆日,分别于1960年、1961年出版,此后,《陆游传》于1979年再版。二书原为繁体竖排,此次特改为简体横排,合为一册,朱东润先生的弟子陈尚君教授对诗文作了逐字校核,并撰写了《新版弁言》。陈尚君说,朱先生始终认为,传记文学的生命是真实,不能有丝毫的虚构或伪饰,但传记仍是文学,必须要有生动的叙述。《陆游传》和《陆游研究》虽为同时所作,但结构上恰如一纵一横,传记只能按照时间为序来叙述,《研究》则可以对陆游各方面成就展开探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