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少年席地抄书,小“敦煌迷”探秘千年历史
2025-08-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培琦/图

在上海书展的人潮中,一个席地而坐、埋头抄书的少年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年仅12岁的汪宏嘉,是一位即将升入七年级的“敦煌迷”,他用最传统也最专注的方式,埋头《敦煌学大辞典》与笔记本之间。这位小小守望者在上海书展与千年敦煌隔空对话。

8月13日下午,上海书展人潮如织,喧嚣如浪,一处书架角落却意外辟出小小静地。12岁的汪宏嘉席地而坐,面前是厚达千页的《敦煌学大辞典》,俨然身处一座移动课堂。他伏身于摊开的笔记本,笔尖沙沙作响,神情专注,仿佛周遭鼎沸人声皆被隔绝于另一个世界。

“书太厚了,带不走,”汪宏嘉头也不抬,笔尖在纸页上疾驰,“我就把要点抄下来,以后研究敦煌学用得上。”他正抄录的是敦煌学的历史脉络,字迹工整,清晰标记着重点。

以往,在书店遇上带不走或买不了的“大部头”,这位小读者有一套自己的抄书习惯:“我先翻了一下它的目录,包括敦煌周边的西千佛洞、东千佛洞还有各种石窟寺,它上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解释。”他对青年报记者说:“别的书讲得浅,给青少年看的,这本详细,能让我看得更远。”

少年与敦煌的结缘早已深植于日常。上海各大书店、历年书展的敦煌讲座现场,常能见到他凝神倾听的身影。当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赵声良在上海书展分享讲座,他同样在场聆听。

这次书展,汪宏嘉给自己定了几个“小目标”:“先听赵声良老师的讲座,再深入了解一下,去寻找更多跟敦煌学有关的书籍。”

这份执着源于系统学习,他有一位名叫安妮的敦煌学老师,还是“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的小听众。为了让更多小伙伴了解敦煌文化,汪宏嘉本人更在“何以敦煌”展览中化身小小讲解员,为几十位同学朋友揭开敦煌的神秘面纱。

“我去过敦煌三次,”汪宏嘉收起笔记本,语气透着自豪,他见证了敦煌文化的瑰丽,更亲身体验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温度。每一次都追随老师深入莫高窟,在肃穆的石窟学堂里触摸历史余温,让他觉得心潮澎湃。

据了解,“敦煌文化守望者”志愿者特派计划是以文化保护与传播为目标的知识赋能型文化公益行动。从线上培训奠定知识基础,到深入洞窟的沉浸式学习,多元立体的参与路径引领守望者们逐步从文化知识渴求者向文化传承接力者的角色蜕变,让沉睡于洞窟的千年敦煌文化焕发新生。

采访结束,汪宏嘉再一次俯下身,“我得快点抄,待会儿我妈就要带我走了。”如同书展喧嚣图景中一道沉静的高光。当同龄人追逐着瞬息变幻的潮流,小小的身影俯身于厚重的典籍,以笔尖丈量着敦煌学深邃的时空。

 == 相关链接 == 

书展掠影:敦煌文化持续升温

这位小小守望者的热忱,正是当下敦煌文化持续升温的一个生动缩影。

无论是社交平台上频频出圈的“敦煌飞天”旅游热,还是舞剧《飞天》的风靡,抑或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九色鹿》的广泛传播,都见证着敦煌文化近年来越来越为世界所熟知和热爱。

“现场不少书都是‘大部头’,但是市民朋友都非常感兴趣。”世纪出版集团讲书工作组南茜介绍,近年来,集团着力实施“敦煌文献出版工程”和“简牍高质量整理出版工程”,上海古籍出版社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深耕敦煌文献出版,先后完成了俄藏、法藏、英藏及国内天津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等一系列重要敦煌文献的首次、系统刊布,旁及吐鲁番、黑水城等西域文献,奠定了敦煌文献出版高地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又完成了《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出版,《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不断推出新品;作为国家“敦煌文献全集”首批最重要的出版项目,古籍社承担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规划全套160册,目前已经达到125册的规模,2025年将总体完成,此外《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文献》《重庆藏敦煌文献》也顺利推出。而《敦煌学大词典》(第二版)则体现了新时代世界敦煌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这股出版热潮在书展现场也迎来了最新成果。书展首日,“新时代敦煌学研究丛书”第一辑五种、《藏经洞敦煌艺术精品(大英博物馆)续编》在上海书展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发布。这两套书是浙江古籍出版社今秋推出的最新敦煌学著作。其中,《藏经洞敦煌艺术精品(大英博物馆)续编》由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声良主编,精选121件初编未收录的大英博物馆藏敦煌佛像、版画、绢画、佛经插图等艺术精品,为专业研究者和像汪宏嘉这样的深度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视觉文献资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培琦/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