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观点:优质阅读的标准是什么?上海书展给出全新答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文 常鑫/图
什么是好书?优质阅读的衡量标准又是什么?这是上海书展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却也常谈常新。著名作家孙甘露认为,好书一般都是在真实和虚构中自如游走的杰作,而图书装帧大师张志伟则认为,阅读一定要让人愉悦,所以要竭尽全力把书做得美观。
8月13日,第二届“书香上海·东方阅读盛典”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办,这些书展上的声音给了业内更多的启示。
一本好书就是把握好真实与虚构的尺度
“书香上海·东方阅读盛典”已经成为每年上海书展文化论坛的标杆。第二届东方阅读盛典由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东方出版中心、上海书展办公室、中共长宁区委宣传部主办,嘉宾围绕“语言·情感·时代·文明·视野”这个主题展开讨论。
什么是一本“好书”呢?华师大教授毛尖注意到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的作品里同时存在虚构与非虚构元素,真实和虚构变得模糊。孙甘露对此的解释很妙。他说,作品里的真实和虚构“就像在真实的街道上盖一栋不存在的房子,在真实的房子旁种一棵虚构的树”。这个说法再清楚不过了,一本“好书”是要讲究真实和虚构的尺度的,而往往真实是底色,虚构则是在真实之下的发挥。
在孙甘露看来,写作不是复刻现实,而是通过嫁接让读者在熟悉场景中遇见意外想象,“用父母叮嘱孩子带伞的日常细节建立信任,后面的故事才会被相信”,因此最好不要虚构环境。
当下时代,网络快速发展,而阅读既变也没变,变的是读者的阅读方式与习惯,不变的是阅读本身的内涵。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田崇雪与“一条”创始人徐沪生针对“信息泛滥与消费主义环境下如何阅读”展开的讨论揭示了阅读的变迁。
田崇雪的观点很明确,强调无论媒介如何变化,阅读的深浅始终由个人决定,而深度阅读对人格健全与认知提升的作用不可替代。而徐沪生则从新媒体实践者角度补充,认为短视频等新媒介为阅读带来新可能:“书法爱好者能通过直播跟着美院博士学习,《红楼梦》讲解也能形成稳定的知识付费模式。”而二者本身也是阅读的一部分,只是阅读的形式与传统有所不同。
田崇雪和徐沪生的共识在于,他们都认为就阅读而言,新媒体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读者的辨析力与主体性,读者需要学会去辨别所阅读内容的好坏。针对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田崇雪提出“时刻警惕、保持开放”,走出阅读的舒适圈。徐沪生则认为优质内容创作者的逐渐入场,将推动形成更健康的信息生态,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优质内容。
不管内容是什么,阅读都应该是美丽的
什么是好书呢?不管书里讲的是什么内容,这本好书一定很美。这是书展期间在静安区图书馆进行“书语·书境——书籍之美的多维延伸”专题讲座的张志伟教授的观点。
张志伟是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委会主任、国际知名书籍设计师。他设计的图书曾经获得“世界最美的书”金奖。在张志伟看来,“纸质书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情感与美学的容器”。书籍设计是理性梳理书籍信息,让形式和内容完美融合的过程。书籍设计不仅要注重感性,更要有设计者注入信息设计理念之后所呈现的理性之美、逻辑之美和秩序之美。
拥有理性之美、逻辑之美和秩序之美的书便是一本好书。张志伟强调,书籍设计的本质是为阅读而设计,是用与内容最和谐的设计语言,为读者构筑阅读空间的过程,以提高阅读效率,提升“悦”读体验为目标。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副主任祝君波则认为,张志伟教授38年的设计经验,不但有理论实践相结合,更有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的研究和积累。
活动当天,《书语·书境/张志伟设计艺术展》在千彩书坊二楼展厅开展,展期至8月31日。本次展览是张志伟从事书籍设计38载的回望,共计展出30余件书籍设计作品、20幅海报设计作品。活动由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主办。
如果说阅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看书固然是阅读,欣赏老照片也是一种阅读。而图像历史研究修复人、摄影师饶轩做得就是修复影像和图片,给人一种阅读的震撼。在作客行知读书会时他说,他的一个使命就是让历史变得鲜活可触,让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在修复技术中重新绽放光彩。
对二战场景的拍摄和老照片修复是饶轩工作的一个重点。2019年,拿到潜水证不到半年的饶轩,前往菲律宾科隆海湾,这是一片二战中被美军击沉的日军舰船聚集地。他通过潜水拍摄的45米深海视频,让现场观众看到了沉船残骸中的铰链、桅杆,甚至70多年前运输的汽车残骸。这些水下影像让书本上的二战运输线变得可触可感。
在饶轩看来,细节是解读历史的钥匙,而图片修复就是要还原细节。在对一张抗战前上海城隍庙黑白照片的修复中,饶轩通过上色,让“读书救国”的标语清晰可见。而在南京路的街景照片里,重现人间的和平饭店、老大房、吴良才眼镜店,印证了史料中“抗战前上海的繁华业态”。
而在淞沪抗战影像的修复中,历史的严谨性被反复验证。饶轩最初将国民党德械师钢盔修复为浅灰色,却被一位历史系副教授指出错误,“德国为中国人头型特制的钢盔,颜色是接近橄榄绿的定制色。”通过比对网友提过的德国工厂样品资料,他最终修正了颜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