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相聚海派都市,一城一夏有故事——2025“祖苗•优才GCE实习计划”(上海)圆满收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林千惠/文 受访者/图
由香港祖苗文化青年交流中心主办、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协办的“祖苗・优才GCE实习计划”2025上海站近日顺利结束。超过50名来自香港11所高校的学生参与此次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覆盖金融、法律、文化博物、科技创新四大领域,深入感受内地职场环境与上海海派多元文化。
◇ “学”在上海,于职场吸收与成长 ◇
“大一以来,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仍处于茫然状态,因此想来上海实习,感受真实职场。”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大一学生陈俊熹坦言。此次进入上海一家主打市场咨询的公司,这一个半月来的实习,他感觉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有幸接触了许多种类的商品,也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并通过工作锚定自己的方向,比起后台,我更偏好于与人沟通的工作。”
上海职场的广阔视野与专业,让来自岭南大学翻译、跨文化研究和企业传讯专业的大二学生任倍宁赞叹。“在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实习,提升了我的科研与学术能力。”她表示。青少年教育、婚恋、文旅、心理、体育……本身就着眼于跨文化研究的她在这一个半月里,学习文案撰写、信息搜集,收获颇丰。“如果有机会,未来我会继续选择来上海实习或工作。”她笑言。
来上海,是香港大学企业开发、设计与创新及法律五年级的卢立仑同学学生时代的最后一次实习。至今他实习过十几次,来到摩根路易斯上海代表处的一个半月,他不仅感受到上海专业的职场素养,更是充满关怀的人文环境:“香港不太吃荔枝这种水果,公司的人得知了带来一整箱的荔枝请我们吃。大家都非常尊重和关怀我们,友好又热情。”
◇ “玩”在上海,在城市看多元文化 ◇
除工作日实习外,活动方还组织了一系列周末参访及考察行程。学员先后参观陈云纪念馆,了解红色历史;走访练塘古镇,体验江南水乡风貌;在“Art-M 阿特麦文创园”亲手尝试传统手工艺与非遗,聆听园区创办人创业历程和经验分享;探访“美团(上海)综合指挥中心”,直观感受智慧城市运作流程等。从非遗到前沿科技,无所不包。
上海是座国际化大都市,“开放”“包容”。对于上海,学生们纷纷如此赞叹。在接触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看见了上海的“新”,也看见了它对传统文化的珍惜与更新,陈俊熹感慨上海对非遗传承的用心:“文创园的文创做得特别好,我看到许多公司和学校都能来这里团建,体验传统手工,尽管香港也看见过,但上海做得极其出色。”
不仅是进入课堂,还融入上海生活。去过外滩,玩过上海的卡丁车,说起在上海的这一个半月,卢立仑滔滔不绝。小时候他就随团来过上海,生活中也喜欢吃上海菜,这一次更是深入体会海派文化,奔走在上海的街道里,他感受到香港与上海这两座城市的细微共振:“外滩令我想起维多利亚港,灯火通明,空间宽阔,很有记忆点。”
参与学生普遍表示,通过实习与参访相结合方式,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加深了对内地发展现状的全新认识和理解。主办方表示,将继续优化项目,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走进内地的机会,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林千惠/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