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颁发,激励青年科学家勇闯“无人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8月26日上午举行,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206项(人),吕西林、马大为两人获得最高奖励——上海市科技功臣奖。记者了解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激励青年科学家勇闯“科学无人区”,成为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特色。
获奖者中有前辈有年轻人
以基础理论成果为引领,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产业重大应用标杆典范,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特色。获奖者中,既有深耕科研事业数十年的前辈,也有在前沿领域不断创新的年轻人。
两位科技功臣奖获奖者所从事的科研领域,兼具原创性与应用导向,在产业领域实现重大应用,引领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济大学吕西林院士是我国著名建筑结构抗震专家,在复杂高层建筑抗震、隔震和减振技术等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内50多栋复杂高层建筑,为高层建筑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院士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等理论研究细分领域,做出了系统性、独创性、引领性的杰出贡献,在制药行业得到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此次青年科学家获奖人中,45岁以下的有1171人,占比为65%;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的有82人,占比达43%,年龄最小的1993年出生。激励青年科学家勇闯“科学无人区”,展示青年科技人才在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突出成就,同时体现科普范式跃迁,迈向多元互动与精准传播阶段。
10位在基础研究、技术与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青年人才获评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其中有7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在量子科技、绿色低碳、精准医疗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如上海交通大学钱小石教授专注电卡制冷效应研究十五年、在高性能固态制冷材料创制与颠覆性制冷系统创新等方面取得国际认可的颠覆性创新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王文涛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激光尾场电子加速技术和紧凑型自由电子激光的研究,其系列研究,拓展了超快超强激光的应用价值,为台式化电子加速器和新型辐射源的应用铺平了道路。同济大学李博峰教授长期从事卫星精密定位和多源融合综合PNT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助力北斗抢占国际高精度定位市场。
这些青年科学家也在技术与产业、企业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如华东理工大学杨强教授围绕高压、易燃和强腐蚀等苛刻条件下工业废水处理难题,创新了含微细悬浮物、高乳化废油及高黏重质污油废水的重大高效物理绿色分离装备,破解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废水处理难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刘珅教授围绕肌腱粘连治疗中防粘连材料植入引发的“炎性疼痛-疗效不佳-粘连复发”临床难点开展深入研究,成果应用推广至28个省份200余家三甲医院。张磊博士作为频准激光公司创始人,瞄准量子科技和先进工业应用对精准激光器的需求,带领团队攻关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实现60余款高端精准激光器的自主研发制造。
获奖项目体现前沿创新与产业融合
获奖项目聚焦国际前沿领域,展现出上海近年来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初步成效,尤其在抢占前沿领域科技制高点、突破重大原创理论研究方面,有效提升全球影响力。
据介绍,近年来,上海强化基础研究组织化实施和多元投入,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引导科研团队挑战高风险高价值研究。持续扩大“探索者计划”实施范围,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在本年度191个获奖项目中,56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占比达29%,与去年相比显著增加,也是自2006年设立自然科学奖以来的新高。18项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均展现出良好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前景。复旦大学鲁伯埙团队研究成果技术转让许可达3.7亿元;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团队研究工作有望实现植物生物学领域“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梦想,获中国发明专利,并申请国际专利。
获奖项目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以高价值专利为支撑,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强前沿技术布局,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其中15项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目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如特等奖项目“空间站对接与转位机构关键技术及应用”,发明了我国空间对接新方法、对接转位新装备,实现了航天核心技术与装备重大突破;一等奖项目“面向高功率储能应用的双高混合型器件关键技术”,破解高容量储能与高功率放能“强制约”的世界级难题,实现国家重大标志性工程的成功应用。15项项目中获授权发明专利646项,平均每个成果有43项原创性发明得到专利保护。
获奖项目还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成果转移转化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提供科技支撑。97项科技进步奖项目助力多个产业领域升级,其中关乎人们衣食住行的民生领域项目涉及交通运输、医学健康、农林食品、市政工程、文体科技、资源环境等57项,占比59%。高等级奖项成果均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如一等奖项目“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三年销售收入38亿元,税收3.5亿元;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1类新药——呋喹替尼已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9个国家或地区获批,有望成为上海首个全球范围的“小分子、大品种”原创新药。
此次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奖人均为国际知名科学家,科研成就突出,具有国际影响力,与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军机构或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强强联合、合作共赢,突破地域与学科壁垒,推动技术融合与资源互补。其中,奥托·海因里希·赫尔佐格院士是德国和欧洲人工智能领域的旗帜性人物,与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团队合作组建上海人工智能攻关组,共同开拓“以数明律、以律定城”的智能规划理论体系;苏磐石教授是全球公认结构工程和力学领域的美国知名专家,长期与同济大学吕西林院士团队合作,共建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创办地震工程领域知名的光华国际学术论坛;卡罗拉·维努埃萨教授是国际享有盛誉的女性免疫学家,与仁济医院合作建立中澳个体化免疫联合研究中心,聚焦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与转化,取得多项国际引领性突破。
科技功臣奖
国际科技合作奖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