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来自张江的这一创新药是这样突围的
2025-08-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位于浦东张江的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1类新药呋喹替尼,如今已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30余个国家或地区获批,有望成为上海首个全球范围的“小分子、大品种”原创新药。这一历时11年的中国创新药的突围,因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而荣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初心    做中国人用得起的好药  

“创新药的初心,是解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接受记者采访时,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运营负责人)崔昳昤表示。在全球抗癌药物研发的版图上,中国曾长期处于跟随者地位。2006-2007年,中国创新药领域仍以仿制药为主,肿瘤靶向药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价格高昂。2008年前,国内新药研发更是面临着基础研究薄弱、临床体系滞后、生产工艺落后三重困境,尤其在靶向治疗领域,VEGFR抑制剂等核心赛道被跨国药企垄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和黄医药团队迎难而上,聚焦当时全球最热门的VEGFR靶点的高难度、高价值领域,开启了一场历时11年的创新突围。

项目团队瞄准的结直肠癌领域,正是全球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的典型代表。全球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190万,其中约30%患者会发生转移。传统化疗方案对晚期患者效果有限,而当时国际已有的靶向药物不仅价格高昂,还存在“脱靶”副作用大、疗效提升有限等问题。

和黄医药立项研发呋喹替尼的初衷,是打造一款口服高效、安全性优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让中国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正如负责研发的和黄医药高级副总裁戴广袖博士所说:“当时的初心很简单——为中国甚至全球患者提供一款能够媲美单抗药物的口服靶向药。”

  突围    跨越三重壁垒  

资金压力是新药研发的第一道坎。呋喹替尼从立项到获批历时11年,其间多次面临资金链挑战。负责临床研究的和黄医药高级副总裁范颂华回忆道:“2008年我加入时,从地铁站走到公司园区的路上,几乎看不到几家真正做创新药的企业。坚持做新药研发本身,就是最大的突破。”

不确定性是创新药企永恒的挑战。即便进入三期临床,结果揭盲前仍存在失败风险。2017年国内三期揭盲、2022年美国三期揭盲前,团队都承受着巨大压力。“没有人能拍着胸脯说一定会成功,这是我们做创新药必须面对的现实。”戴广袖坦言。

制度空白也是早期面临的难题,当时中国创新药审评体系尚未成熟,注册流程缺乏先例。呋喹替尼国内获批后,仍与CDE沟通十余个月才完成最终的一些流程。“每一步都没有先例,每一步都需要自己探索。”戴广袖表示。

技术突破是成功的关键。团队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构建高选择性分子结构,同步抑制VEGFR-1/2/3,避免脱靶毒性。2013年,团队首创“随机对照剂量优化”方法,比美国FDA同类要求早9年,为全球剂量标准奠定基础。临床数据显示,东西方人群适用相同剂量,疗效一致性获国际认可。

  意义    改写生命答卷  

作为我国首个从早期发现到临床开发全链条自主完成的抗肿瘤原创新药,呋喹替尼于2018年9月率先在中国获批,改写了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困局。

在基于中国人群的FRESCO研究结果中,呋喹替尼用于mCRC三线及以上治疗,mOS长达9.3个月,较安慰剂组显著延长了2.7个月,降低了死亡风险34%。这看似短暂的数字,对癌症患者而言意味着见证孩子大学毕业、完成人生旅行清单的可能。

2019年进入国家医保后,患者自付比例降至30%以内,惠及超10万患者。一位患者的家属表示:“原本每个月数万元的治疗费用,现在只需自付几千元,这给了我们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

2023年11月,呋奎替尼获得美国FDA批准,成为首个从药物发现到临床开发均在中国完成、成功出海美国的“上海牌”原创新药。获批后48小时内实现首例处方,一周内纳入美国NCCN指南,目前已在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而早在2008年,团队就启动全球专利策略,迄今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四个专利家族的124件专利授权,保护范围覆盖全球主要市场。

2023年,和黄医药与武田制药达成11.3亿美元全球开发协议,首付款4亿美金创中国小分子新药出海首付款金额纪录。2024年,海外市场销售额突破2.9亿元。作为首个进入欧美日主流市场的中国结直肠癌靶向药,预计近年内形成超百亿规模。

  未来    从“出海”到“全球化”  

如今,和黄医药正在推进研发2.0战略,实现中美双报同步临床,早期研究即纳入全球人群数据。除结直肠癌外,呋喹替尼已获批子宫内膜癌,第三项适应证正在申报中。

公司同时布局ADC(抗体偶联药物)、大分子领域,打造差异化产品线。戴广袖博士透露:“我们的首款ADC产品将在2025年ASCO年会上公布临床数据,这是一个具有高度差异化的创新分子。”

从张江走向全世界,目前公司正在建设国际标准生产基地,满足全球供应需求。范颂华表示:“从‘中国新’到‘全球新’,我们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本地执行能力。”

和黄医药扎根上海20余年,看中的是这里汇聚的临床专家、国际化人才及CRO产业链形成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此次获奖也是上海的政策支持——标志着创新药企同样能成为推动科学研究突破的核心力量。“上海的政策环境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土壤。”崔昳昤表示。

目前,呋喹替尼已成为上海首个成功出海美国、欧盟、日本三大全球标杆市场的中国原创新药。呋喹替尼的成功印证了“中国研发、全球价值”的可行性。十年磨一剑的研发史,是一部中国创新药的突围史。项目培育的国际化团队和技术体系,为创新药企参与全球竞争提供可复制的“上海方案”。

从跟跑到领跑,这场始于上海张江的科技长征,正推动中国从“世界药房”向“全球药源”蜕变。正如崔昳昤所言:“创新的本质是竞争,而竞争最终让好药惠及更多患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