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边界向未来出发!交大新生入学第一课上学会理解“专业”
2025-08-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新起点,新征程。8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和开学第一课在闵行校区霍英东体育中心举行。校党委书记杨振斌为2025级本科生讲授开学第一课,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作主题演讲。

每年高考季,志愿填报总是让人倍感纠结。校长丁奎岭提醒新生,其实,如今,仅专注于单一领域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而每次开展跨界协作的尝试,则是创造新的可能性的积累。

原创视频以亲情诠释“饮水思源”

开学典礼伊始,全场新生和家长代表一起观看学生原创视频《爸妈》。作为自2011年起新生季的“固定节目”,系列视频已陪伴交大新生十余年,这是新交大人入学季的“温情名片”。

十五载坚守中,它不仅是新生的入学纪念,更以“感恩父母、铭记亲情”为纽带,让“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更贴近人心——从感恩父母养育,延伸至对母校、国家的责任担当,为新交大人筑牢情感根基。视频播放后,家长代表分享祝福:“愿孩子在交大学好知识、长本领,也常念家的温暖,做有担当、懂感恩的人”。新生代表向家长献花,全场以掌声致谢家人,温情氛围浓厚。

向新出发在积累中成就卓越

校长丁奎岭以《向新出发,在积累中成就卓越》为主题,向新“交大人”送出他与杨振斌书记的期冀。他表示,向新出发,不仅要主动适应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更意味着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变化、未知与挑战,进而创造突破超越的可能。

丁奎岭详解应该如何理解专业的问题。“同学们在填报志愿时,已经对大学的专业设置有了初步认知。事实上,人类迄今获得的知识浩如烟海,学科专业的划分便于我们聚焦特定领域深耕细作、形成专业化优势,却也由此形成了边界壁垒。随着人类社会步入‘大科学’时代,科学前沿的突破越来越依赖于跨界融合,仅专注于单一领域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大学汇聚着拥有不同文化和学科背景的师生,有利于在宽广视野下开展交流合作,催生新的思想、促成新的发现。”

就此,他建议同学们,要有兼容并蓄的胸怀、博采众长的心态,主动打开新视野、接纳新事物,于跨学科汲取知识、跨边界探索实践中寻找创新突破的契机。

“同学们,大学学习既需要聚焦专业但又不应仅仅局限于所学专业,每一次打破认知框架、开展跨界协作的尝试,都是对于创造新的可能性的积累。”他寄语新生立足新起点,积淀专业知识、厚植专业志趣,在勤学笃行中筑牢知识根基;打开新视野,跨越学科边界、增强协作能力,在交叉融通中磨砺创新本领;勇担新使命,坚守爱国初心、勇于担当作为,在与国同行中成就卓越人生。

“希望大家不仅要牢记‘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的价值追求,更要把责任与使命付诸行动,践行‘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在赤诚奉献中书写精彩的人生华章。”丁奎岭还鼓励同学们做矢志创新的探索者、长期主义的践行者,以高远的视野确立人生方向、练就真才实学,坚持与国同行、不懈奋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卓越人生。

张弛有度方能行稳致远

当日,1990届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校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严兵作为校友代表向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深耕海洋装备制造三十余年、努力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工作感悟。

李政道研究所青年学者、副教授吕佰晴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以“螺丝”为喻,结合自身凝聚态物理实验研究经历,分享治学与育人感悟。他说,知识是“螺母”,需夯实基础以承载未来,大学学习要从“被动答题”转为“主动找题”;科研是“螺杆”,需专注深耕以穿透未知,鼓励新生面对实验挫折时多试一次;生活是“垫片”,需张弛有度以行稳致远,建议新生找到调节节奏的兴趣爱好。

现场,学长也以朋辈视角给出新生贴心建议。当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丁启宸作为高年级学生代表,以“探索”“担当”“热爱”三个关键词讲述自己的故事。“愿我们一同,以探索为笔、以责任为墨、以热爱为光,写下属于交大青年的时代答卷。在最好的年华,成就最闪亮的自己。”他分享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