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厅暑期文旅“三件套”受欢迎,艺术激发城市活力
2025-08-31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8月31日,随着全球首个沉浸声VR互动体验《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在上海音乐厅四楼“响空间”落下帷幕,上海音乐厅今年暑期精心打造的“文旅三件套”——沉浸式音乐舞蹈剧场《百鸟朝凤》、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及沉浸声VR互动体验《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正式画上圆满句号。记者获悉,整个暑期,上海音乐厅实现“白天黑夜全时段、楼上楼下全空间”的活动覆盖,形成“日常演出+定制文旅”的一站式暑期文化体验,吸引近2万人次走进这座95岁的艺术殿堂,其中上海以外观众占比近三成,国际观众亦不在少数,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文化亮点之一。

全空间开放吸引全年龄段观众

7月5日至27日,《百鸟朝凤》第三轮驻场在上海音乐厅B2音乐立方温情上演。25场演出几乎场场售罄,为营造从感官到心灵的全新浸没体验,《百鸟朝凤》将音乐立方转化为层叠白羽环绕的“鸟窝”空间,配合文学文本与分幕剧情引导,让观众轻松理解舞蹈叙事,收获极强代入感。有观众表示,“仿佛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不只是看戏,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更有江苏、浙江的观众多次跨城而来,反复品味作品中舞者肢体的张力与唢呐《百鸟朝凤》的力量。

7月17日至31日,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第六轮驻演大厅荣耀回归。作为上海民族乐团与上海音乐厅联合出品的现象级作品,它以海派民乐为底色,将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与现代舞台光影、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成功完成本轮15场演出,不仅延续此前热度,更让累计驻场场次突破140场,再度刷新国乐驻演的行业纪录。值得关注的是,本轮驻演成功打破民乐欣赏的固有圈层——超过五成观众是首次踏入上海音乐厅,高达七成观众是生平第一次来上海音乐厅看民乐团音乐会。大量年轻群体与市民游客走进国乐世界,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演。

7月18日至8月31日,《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作为全球首个融合沉浸声技术的VR大空间体验项目,在上海音乐厅四楼“响空间”持续开放。该项目由上海音乐厅联合上海戏剧学院、科技品牌VIVO共同打造,依托VR技术重现20世纪30年代上海场景和音乐厅前身“南京大戏院”等场景。体验者化身记者穿越时空,在与NPC互动、收集乐谱碎片、弹奏虚拟乐器的过程中,推动中西音乐融合的剧情发展。项目自开放起便成为年轻群体的打卡热点,不少体验者组团前来解谜、打卡,石库门的砖墙纹路、乐谱上的工尺谱符号、NPC袖口的盘扣……每个角落都藏着历史彩蛋,仿佛真的站在了95年前的上海街头。

文旅联动激活消费

三大驻场覆盖全年龄段观众,营造了上海音乐厅“全天候、不落幕”的艺术场域,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更化作拉动城市消费的“文化引擎”。

“看完《百鸟朝凤》,先去附近的老字号吃了本帮菜,之后几天还打卡了外滩、东方明珠,这趟上海行既过了艺术瘾,又逛遍了热门景点。”一位来自广州的大学生分享道。《海上生民乐》的“文化磁极”效应也很显著,许多游客将其作为上海之行的核心行程,演出前后的餐饮消费、商圈购物、周边游览被有效激活,让上海音乐厅又一次从单纯的艺术表演场所,升级为都市旅游动线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节点。

文创消费同样成为艺术体验的延伸,《海上生民乐》的国风系列文创——厅宝·民乐四重奏PP夹、“建筑系列”流苏烫金团扇、“建筑系列”缪斯殿堂浮雕香薰蜡烛等产品持续热销;《百鸟朝凤》推出的剧目主题森系帆布袋、流沙杯垫、小鸟发夹,凭借清新设计成为观众“观演伴手礼”;音乐厅原创的音乐家系列、平移系列等文创产品,更让艺术以贴近日常的方式陪伴生活,进一步延伸文化消费链条。

尽管三大驻场项目已陆续落幕,但其引发的文化回响仍在持续。社交媒体上,观众自发分享观演心得、打卡攻略,线下不少游客因演出关注上海音乐厅的历史,进而探索周边文化地标,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

“我们始终希望,上海音乐厅不只是一个‘听音乐会的地方’,而是能融合历史、艺术、科技与公众参与的无边界文化综合体。”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表示,“今年推出的暑期三大驻场项目,证明经典与当代、传统与数字的对话,可以有效激活城市文化消费潜能,这也为我们未来在节假日文旅项目的产品策划上提供了重要方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