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何再次领跑“城市休闲化”?这份全国指数报告给出答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
8月3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休闲文旅产业研究院成立大会上,《2025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正式发布。这份由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中心、上海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等联合编制、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完成的专业研究,这是目前我国在“城市休闲化”领域发布时间最久、体系最完善的连续性测评成果,至今已是第15次公开发布。
今年的指数覆盖全国44座主要城市,涵盖全国近三分之一人口、接近一半的GDP总量。数据显示,城市休闲力不仅成为衡量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也越来越体现出一座城市治理水平、产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融合度。在这份全国排行榜中,上海排名第2,仅次于北京,和广州、重庆、深圳一起组成稳定的“头部城市”梯队。报告指出,这类城市的领先并非依赖某一项突出优势,而是体现在五大维度上的“全栈式”均衡发展:既有扎实的经济产业支撑,也有系统化的休闲服务体系与完善的交通设施,还有持续扩容的公共空间与多元文化场景,构建复合型、立体式的休闲生态。
从具体维度来看,《2025城市休闲化指数》依托“经济与产业发展”“休闲服务与接待”“休闲生活与消费”“休闲空间与环境”“交通设施与安全”等五个维度、共43项指标进行综合测评。上海在多个维度表现靠前,尤其在休闲服务与接待、交通设施与安全方面优势明显。数据显示,不论是市民周末可达性体验、还是外来游客接待能力、夜间交通接驳与文旅活动联动等维度,上海都形成了可量化、可感知的休闲生活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体现在生活便利上,也体现在“高密度信息+高质量服务”所塑造出的城市节奏感与文化吸引力。
城市之间的休闲化差异,也在这份报告中被详细描绘。从指数值来看,排名最高的北京为76.04,最低的拉萨为12.64,极差达63.4,接近6倍的差距依然显示出城市间发展水平的断层。不过,相比2011年7.6倍的极差,城市间的整体进步已较为显著。更值得关注的是,中位数与平均值的偏离依旧明显——报告指出,尽管少数高分城市拉升了整体平均值,但大部分城市仍处于平均值以下,说明中国城市休闲发展仍处在“少数领先、多数追赶”的结构性阶段。
在区域层面,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表现最为亮眼。杭州、南京、合肥、苏州、宁波、无锡等城市集体上榜,并在多个子指标中形成“整体协同、各具优势”的格局。报告评价,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休闲城市群中“覆盖最广、辐射最强、成熟度最高”的区域样本。在国家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长三角不仅是经济高地,也正在成为生活方式变革的策源地。从高铁互联、节庆联动、跨城游到一体化IP打造,休闲城市群的战略协同正在让“区域休闲力”成为新的增长极。
此外,报告还预判了未来城市休闲化的几大走向。随着城市硬件趋同,休闲的“软实力”将成为下一阶段的关键竞争力。这不仅包括文化内容的创造与输出,更包括服务体验、空间氛围、生活美学等维度的融合落地。报告中特别提及上海“魔都魅力”与“精致情调”兼具的休闲气质,认为其已经不只是设施水平的体现,更是一种城市气质、文化品位与治理逻辑的综合呈现。上海持续通过多元场景与人本逻辑塑造“高品质休闲生活”的现实图景,也成为Z世代游客与年轻市民心中的“生活即目的地”。
作为“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上海始终在推动都市型休闲资源的开放与整合。在城市更新、商圈治理、公共文化服务与夜间经济等方面,已逐步构建起“文旅商体展”多业态联动的运行机制。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介绍,近年来,上海以“都市型、综合性、国际化”为文旅发展主基调,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持续拓展休闲内容供给,并在AI导览、数字门票、节庆IP等方面率先探索,推动“高能级、高颜值、高体验”的城市休闲产品不断落地生根。
休闲,正在成为城市价值的新标尺。
在这份答案之中,上海用自己的方式再次证明:城市的精彩,不只在于能跑多快,还在于是否让人愿意慢下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