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展”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9月1日,“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展”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正式开展。
※ 展览凸显抗战特色 ※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雨花英烈中有多位人物在建党之初就光荣入党,投身党在创建初期的革命运动,经历严峻的革命斗争考验,成为党的初心和使命最初的承载者、实践者和献身者,他们在上海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和南京雨花台,是长三角地区两大享誉全国的红色地标。
本次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展,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为主线,共设置4个专题,主要展现了42位在上海留下的人生足迹以及上海籍的雨花英烈生平事迹,共展出180张图片史料,63件/套实物展品。
其中,多件文物史料与抗战相关,如:宋庆龄发表的《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摧残反帝的群众领袖罗登贤等告全国民众书》、曾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的朱克靖烈士抗战期间写下的《回忆与感想》等,充分展现了雨花英烈在抗战期间的卓越贡献。
曾在上海工作并且在上海被捕的雨花英烈罗登贤,九一八事变之后担任满洲省委书记,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与目前紧急任务的决议》等重要历史文献,并陈列了罗登贤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时给中央的一份报告和一封信,分别汇报了满洲工作近况和党的组织概况及关于士兵工作的情况。
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是上海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雨花英烈陶家齐曾经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在他的展板前,陈列着中共一大纪念馆提供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纪念章原件,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雨花英烈和上海抗战的关联。
※ 多件文物和上海红色史实紧密相关 ※
依托馆藏等级文物原件,与其他城市场馆联合讲述雨花英烈红色故事,本次展览是首次。现场的多件等级文物,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
记者了解到,从南京雨花台来到上海展示的文物原件之中,多件文物和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史实有着紧密的关联。例如:上海松江籍雨花英烈吴光田中学时代的两篇作文,文质兼美、字迹工整,内容展现了他在家乡求学时蓬勃向上的少年情怀;陈原道1925年6月在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的“12号”出席证原件,见证了陈原道参加这次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会议时为大会担任“编辑”的史实,也见证了烈士生平里光荣的一刻:就在这次大会期间,恽代英介绍陈原道加入中国共产党;陈君起在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女子学校之一——上海“务本女塾”的毕业证书原件,则见证了烈士在上海的新式学堂里接受进步思想、树立爱国壮志的人生经历。
同时,上海与南京的红色渊源也多有展现。纵观雨花英烈群体的事迹,在诸多烈士的生平之中能够看到上海和南京两座城市在历史时空中紧密相连。一大批雨花英烈曾在革命生涯中前往上海学习、参会和工作,留下了一段段“上海岁月”的红色故事。本次展览首次以“全景式”的视角,较为完整地集中展现了上海籍和在上海留下人生足迹的雨花英烈事迹。
策展人员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上版陈列的179位烈士中,梳理出在上海被捕的雨花英烈19位、从上海大学走出的雨花英烈8位,并且梳理了上海党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烈士史实。按照梳理的成果,在这次展览里专门设置了4个专题。
其中,“从上海大学走出的雨花英烈”专题集中梳理和展示了邓中夏、恽代英、侯绍裘、吴振鹏、李得钊、杨振铎、张应春、师集贤等曾在上海大学任教或求学的雨花英烈事迹。“在上海被捕的雨花英烈”专题集中梳理和展示了在上海被捕的邓中夏、罗登贤等雨花英烈概况,展示了诸位烈士在上海遭关押的各个监狱。
从上海的关押地到南京雨花台刑场,贯穿英烈热血的史实遥相呼应。展览通过较大篇幅展示这样呼应的红色史实,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两座城市在红色史实上的渊源之深。
此外,本次展览也深入展现雨花英烈之间的关联,如:谢文锦与李得钊为“师生英烈”、吴振鹏和陈原道为“同学英烈”,上海见证了他们的革命情谊。
※ 相关文物文献首次“合璧”展出 ※
值得一提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出刊的《文萃》,因其社会影响之大,被誉为国统区的“三大民主刊物”之一。著名的“文萃三烈士”中的陈子涛、骆何民都是在上海不幸被捕、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的烈士。他们以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上海和南京两地悲壮激越的共同红色记忆。近年来,陈子涛烈士的“入党三问”,经过国家级、省市媒体的大力宣传,感动了千千万万观众。
本次展览将两个纪念馆分别保藏的、承载着《文萃》刊物红色记忆的多件珍贵文物汇聚于一堂,首次予以同场展出。其中,中共一大纪念馆为本次展览提供了《文萃》公开出版发行时的招牌,陈子涛的公事皮包,骆何民烈士遗物——皮带、手套、日记皮面。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带来了新征集到的《文萃》丛刊1-8期原件,刊登了追悼文萃殉难烈士陈子涛、骆何民文章的1949年7月23日《文汇报》原件,1949年12月27日“文萃三烈士”追悼会入场券。两个纪念馆的馆藏相关文物文献首次以“合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这一展览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指导,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中共一大纪念馆联合主办,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共同承办。
该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其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中共一大纪念馆将围绕展览联合举行烈士事迹宣讲、社教课堂、文创产品展演等活动。
此次展览也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为期三年全国巡展的最后一站,三年巡展中,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走进了北大红楼、雪域高原、广州起义纪念馆等地,进一步扩大了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