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依赖、囤积依赖、沙发依赖,如何走出多重依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明明不饿,你是不是习惯性点外卖?明明不需要这件物品,但仍喜欢“买买买”并“囤积成癖”;一见沙发就“葛优躺”,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标准姿势”……你是不是存在着这些依赖?
在首个“全国科普月”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的背景下,9月1日,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疾控局、市爱卫办联合主办,市健康促进中心与上海健康频道承办的第八期“上海健康播报”特别聚焦当下备受关注的健康生活方式问题,邀请营养、心理、运动等领域的专家,帮助市民“走出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多重依赖”。
外卖依赖 相当于将自身饮食健康“外包”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点外卖”已成为许多人的日常习惯。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吴江表示,长期依赖外卖,相当于将自身饮食健康“外包”,存在诸多隐患。
在吴江看来,从营养学角度来看,外卖的高油、高盐、高糖问题十分突出。商家为追求风味,大量使用调味品,长期摄入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增加“三高”慢性病及肥胖风险。同时,外卖套餐营养结构失衡,精米白面和肉类居多,蔬菜粗粮较少,易导致“隐性饥饿”,引发便秘、口腔溃疡等问题,削弱机体免疫力。此外,部分外卖商家的食品安全难以保障,包装材料也可能存在有害物质迁移风险。
针对“外卖依赖”,吴江给出了应对策略。首先,要聪明点餐,选择口碑好的正规商家,优先挑选蒸、煮、炖等轻烹饪菜品,备注“少油少盐”,并加单蔬菜菌菇。其次,回归厨房,自己烹饪能掌控食材品质和烹饪方式,可从简单菜品入手,利用周末准备半成品,节省工作日时间。最后,社交聚餐也是不错的选择,既能增进感情,又能促进饮食多样化。
“奶茶续命”“可乐提神”,越来越多的人对含糖饮料产生依赖。吴江介绍,含糖饮料是指糖含量在5%以上的饮品,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而一杯普通含糖饮料往往就会超标。糖能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带来愉悦感,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依赖。然而,长期过量饮用含糖饮料,不仅会导致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还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损害口腔健康,加速皮肤老化。
“要破解‘含糖饮料依赖’,可以循序渐进戒糖,降低饮用频率,选择低甜度饮品;寻找健康替代品,如白开水、无糖茶、咖啡、苏打水等,也可自制天然风味水;此外,还需识别并改变习惯,分析渴望含糖饮料的诱因,用散步、听音乐等健康方式替代。”吴江表示,与此同时,火锅、烧烤、麻辣烫等重口味美食深受大众喜爱,但长期偏好此类饮食,会导致味蕾敏感度下降,形成依赖性饮食模式。“重口味”饮食对机体多个系统都有不良影响。
囤积依赖 严重影响生活则需专业干预
不少人喜欢“买买买”并“囤积成癖”,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表示,这背后反映了人们对安全感的渴望。物品被赋予情感意义,成为记忆的载体,同时,人们也因害怕“潜在损失”而逃避决策,选择囤积。此外,社会文化中的促销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种行为。
不过,普通囤积习惯与囤积障碍有本质区别,后者会严重影响生活空间、社交与生活功能,需要专业心理干预。乔颖主任表示,囤积行为是安全感缺失、情感寄托需求与消费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动因,有助于找到人与物品之间更健康的平衡。
乔颖认为,现代人的各种依赖行为,如外卖依赖、含糖饮料依赖、短视频依赖等,是当代人在高压社会中的集体生存策略,是一种精神代偿机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使得人们通过这些依赖行为来寻求即时满足,填补内心的孤独与焦虑。
这些依赖行为形成恶性循环,越依赖越孤独,越孤独越依赖。即便人们明知依赖行为有害,却因理性认知与本能冲动的拉锯战,最终向本能投降。因此,乔颖建议,应对这些依赖行为,需要重新审视生活系统,重建生活的意义架构,当人们在工作、人际关系和闲暇时光中能获得满足感时,代偿性的依赖自然会减弱。
乔颖建议,针对不同程度的依赖行为,可采取不同干预策略。轻度依赖可通过行为替代法调整,如用无糖茶饮替代含糖饮料;较顽固的依赖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分析非理性信念,用健康应对方式替代;严重影响生活的依赖则需专业干预,包括心理治疗、团体支持,必要时使用药物缓解伴随症状。干预的最终目的是恢复人对行为的掌控力。
沙发依赖 看似惬意,实则暗藏健康隐患
一见沙发就“葛优躺”,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标准姿势”。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戈允申指出,“沙发依赖”看似惬意,实则暗藏多重健康隐患。
长时间“葛优躺”会影响脊柱健康,导致脊椎受力不均,增加腰椎和颈椎压力,引发脊柱变形和慢性疼痛。同时,还会降低新陈代谢速度,增加脂肪堆积,诱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影响心肺功能,使胸腔受压,呼吸变浅,心率减慢;干扰消化系统,饭后立即躺卧易引发消化不良;危害心理健康,导致社交减少、运动缺失,引发情绪低落和孤独感。
为避免“沙发依赖”带来的危害,戈允申建议,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伸展,保持正确坐姿,减少躺卧时间,培养运动习惯,如瑜伽、慢跑、游泳等,同时积极参与社交和户外活动,保持积极心态。
短视频成为许多人的“电子榨菜”,但长期沉迷不仅会引发颈椎病、腱鞘炎等身体问题,还可能导致认知扭曲,陷入“信息茧房”。戈允申医师提出,抵御短视频危害,可从多方面设置健康防线。
在身体防护方面,保持手机与视线平行,避免长时间低头和手腕、手指重复用力,每隔30~40分钟活动颈部、肩部和手腕,使用手机支架减轻手部负担。科学用眼也很重要,每观看30~40分钟应闭眼休息或远眺5分钟,保持屏幕亮度与环境亮度相近,手机与眼睛保持30~40厘米距离。睡眠管理上,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避免熬夜刷短视频,卧室保持安静昏暗,电子设备不带上床。此外,还需对大脑和心理进行“断舍离”,设定每日刷屏时间上限,用有益大脑健康的活动替代刷短视频,通过冥想等方式提升专注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