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惊艳众人的新生代名字,浸润着国风之美
2025-09-01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扶苏、知潼、邕熙……又是一年开学季,一批崭新的名字随一年级新生“惊艳登场”。与若干年前风靡一时的“子涵”“梓萱”等相比,这一代孩子的名字更凸显东方意境。

这不仅是名字风格的变化,更折射出新一代父母审美趣味与文化观念的深层转变。从“好听好记”到“独一无二”,从追求流行到回归典雅,名字不再只是区隔个体的符号,更成为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首诗”,是一份承载期望与祝福的“人生剧本”。

仔细看看这批新名字,不难发现三大特征:古典意象的复兴、文化符号的提炼、独立气质的期待。诸如“思源”“浛妤”“千桐”等,既有诗词出处,又隐含家风传承,更体现出一种从容的文化底气。

张爱玲在《必也正名乎》中写道:“为人取名字是一种轻便的,小规模的创造。”这代父母正是在这“小创造”中,投射了自己对传统的重新理解、对个性的极致追求。

从“子轩”到“知潼”,不仅是几个字的更替,更是年轻父母对名字寓意的观念转变:从追逐流行文化,转向挖掘本土文化;从“希望孩子不落后”,到“鼓励孩子成为自己”。每一个不一样的名字,背后都是一个被认真对待的童年、一个被寄予厚望的生命。

这种现象背后,离不开两个核心推动力。一是父母群体对名字品位的时代变迁,二是社会层面传统文化热潮的持续升温。国风文化为家庭命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与审美基调。

当然,命名可以讲究,但不必过于苛求。一个真正的好名字,不在于用词有多生僻、意境有多高远,而在于它能否陪伴孩子从容成长,能否承载父母的深情与智慧,最终内化为孩子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说到底,名字再惊艳,也比不上孩子脸上那抹纯真自信的笑容。

开学时刻,无数双稚嫩的小手在作业本上一丝不苟地写下名字。他们的人生之路也即将起航。愿每一个小“扶苏”、小“知潼”,都能在名字中汲取文化滋养,在家庭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