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山河永念,吾辈自强——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2 时评

□尚青平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天清晨,中国大地上鞭炮齐鸣,彩旗漫卷,亿万人奔走相告,用欢笑与泪水庆祝胜利。9月3日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镌刻着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记忆。

回望这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胜利,中国人民最早举起反法西斯旗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奋起反抗,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从东北的林海雪原到华北的广袤平原,从淞沪的枪林弹雨到滇西的丛林峡谷,中国军民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以3500多万同胞伤亡的巨大牺牲,最终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并肩,彻底击败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胜利,既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铸就了不可磨灭的英雄篇章。

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始终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中坚力量。14年来,中国军民顽强抗战,共毙伤俘日军155万余人。胜利之日,向中国投降的日军约128万人,超过太平洋战场和亚洲其他战场投降日军的总和。正是这一彪炳史册的胜利,让中国洗刷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屡遭列强侵略的百年耻辱,重新确立了在世界格局中的大国地位,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时光荏苒,八十载春秋流转。当年投身抗战的军民大多已化作历史的星辰,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守护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更是为了从中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

回望抗战爆发之初,当日之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令人痛心: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仅为日本的1/40,钢铁产量不足日本的1/140,军事装备更是相差悬殊。但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中国勠力扛起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重担。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中华儿女共赴国难。“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种在绝境中奋起、向死而生的坚韧意志,至今仍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源泉。

今日之中国早已摆脱了连火柴、铁钉都需进口的贫弱局面。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钢铁产量长期位居世界首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0%。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稳步实现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迈进。高铁奔驰在神州大地,“新三样”出海遍布全球,空间站遨游于浩瀚太空……这些成就映照着民族复兴的坚实步伐。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不断抬头,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越是这样的时刻,我们越要弘扬抗战精神,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奋勇攻坚,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筑牢根基。

青年者,国家之希望。80年前,无数青年怀揣“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壮志,奔赴抗日前线,用青春的热血浇灌出胜利之花。当下的青年一代虽不必直面烽火,却一样肩负时代重任。青年应以先辈为楷模,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在科研一线中探索未知,在生产一线追求卓越,在基层一线服务群众,在国际舞台展现作为。只有将青春激情汇入时代洪流,才能让人生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光彩。

战争早已远去,历史的启示恒久深刻。那场战争教会我们,和平需要捍卫,尊严必须争取,民族的脊梁永不能弯曲。今天的国际竞争虽不见硝烟,却同样需要不屈的意志、团结的力量和创新的勇气。习近平主席指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我们秉承抗战精神,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前进动力,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稳步向前,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历经磨难的土地,共同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尚青平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