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初次见面的人文关怀,让学府成为港湾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又是一年开学季,高校新生们踏进了全新的校园,而一个个别致的迎新环节,传递着高校的人文关怀。日前有学生家长发视频称,兰州大学将体育馆一番装修,改成了“临时住宿区”,解决了家长们住宿难、住宿费贵的困扰。据悉,这一贴心安排已经持续了三年。
由于是开学季,学校周边酒店床位紧缺,住宿费涨了近一倍,对于不少家长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学校的举措确实切中家长的难点,从视频显示,体育馆内的床位、被褥干净整洁,家长们和孩子一样过起了“集体生活”。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学校由细节传递的温度和关怀,无异于告诉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
第一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初来乍到,许多新生对大学生活满怀好奇与渴望,或许还带有一丝忐忑。精心安排的迎新环节,好比向学生和家长们送上热情拥抱,帮助新生更好地感受校园文化,融入全新环境。
有的学校主打一个“气场”,国防科技大学的迎新环节就走出了校园,高年级学生一身戎装、身姿挺拔地在高铁站迎新,让许多新生颇感震撼,“保家卫国”的志气瞬间汹涌。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则安排师生驾驶叉车为新生搬运行李,一句“行李交给我,前程交给你”的标语立刻把工科的氛围烘托到位。有的学校则将“甜度”拉满,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烹饪专业的学生亲手制作了蛋糕、饼干投喂给前来报到的新生和家长,健康学专业学生则免费提供按摩理疗服务,不但拉近新老学生的距离,也在展示所学的专业技能,给新生更多信心。有些高校迎新环节不仅有浓浓的校园文化,还加入当地非遗秀,或是向新生赠送当地景区门票,无形间传递着信号:校园就是你的第二个“家”,城市就是你的第二故乡。
对于新生而言,步入高校意味着打开人生新的篇章。当新生因背井离乡而纠结,为独立生活而忐忑,当父母为孩子远行而不舍,充满人文关怀的迎新仪式,恰如篇章起步处的支撑点,打开了新的求学场景,让新生更自如地转换角色,更自信地开启大学生涯。
以仪式感带来归属感,于细节处体现温暖,高校在迎新环节上花心思、投资源,正是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让每一个新生感受到,这里不仅是学习知识、锻炼本领的学府,也是可以寄托梦想、感受温暖的港湾。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